首页> 中文学位 >耳穴压丸对体外循环术后胃动素和血管活性肠肽的影响
【6h】

耳穴压丸对体外循环术后胃动素和血管活性肠肽的影响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关于体外循环手术对胃肠功能影响的认识及治疗进展

1.1.1胃肠运动的生理特点

1.1.2 体外循环中机体的生理学改变[3]

1.1.3 体外循环手术对胃肠功能的影响

1.1.4 胃动素及血管活性肠肽与胃肠道功能的生理病理关系

1.1.5 体外循环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治疗

1.1.6 胃肠道并发症的预防[6]

1.2 中医关于体外循环手术对胃肠功能影响的认识及治疗进展

1.2.1 中医对脾胃生理功能的认识

1.2.2 脾胃的生理病理

1.2.3 体外循环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病因病机

1.2.4 治则治法

1.2.5 体外循环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中医治疗

1.3 展望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2.1 研究资料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方法

2.1.3 治疗方法

2.1.4 技术路线

2.1.5 观察指标

2.1.6 统计方法

2.2 研究结果

2.2.1 病例一般资料对比

2.2.2 围术期血浆MTL及VIP含量对比

第三部分 讨 论

3.1 体外循环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早期干预的必要性

3.2 耳穴压丸与体外循环术后血浆MTL及VIP含量的关系

3.2.1 耳穴压丸对MTL及VIP的影响

3.2.2 耳穴压丸对体外循环术后血浆MTL及VIP影响的作用机制

3.3 选穴的探讨

第四部分 结 语

4.1 结论

4.2 创新之处

4.3 研究过程中不足之处及对策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背景:胃肠功能紊乱是体外循环术后常见并发症,其恢复的关键在于早期干预。胃肠功能的恢复对于维持体外循环术后水、电解质及酸碱的平衡,保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促进全身各器官组织功能的康复,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大多数研究均集中于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中西医干预方面,而较少报道关于胸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方面的研究,涉及耳穴压丸对体外循环术后干预的更为鲜见。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肝肾损害、不良反应等缺陷,西药治疗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而耳穴压丸对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有一定的疗效,且安全、方便,依从性高,可操作性强,应用前景良好。故本课题通过研究耳穴压丸对体外循环术后血浆胃动素和血管活性肠肽含量的影响,探讨耳穴压丸对体外循环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紊乱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
  目的:通过观察体外循环下心脏外科术后患者血浆胃动素和血管活性肠肽的变化,探讨耳穴压丸促进体外循环下心脏外科手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机理,明确耳穴压丸对心脏外科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2年12月间在广东省中医院心血管二科行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的患者68例,按照入组先后顺序,依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术后第一天起,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选取耳穴中脾、胃、贲门、大肠、小肠、十二指肠、内分泌、三焦为治疗部位,将王不留行籽贴附在0.5cm×0.5cm大小胶布中央,贴敷在选用的耳穴上。每日按压3~5次,每次每穴按压30~60s,使耳朵感到酸、麻、微痛及热感为宜,3~7日更换1次,双耳交替;开始介入时机为术后第1天,术后治疗6天为一个疗程。对照组入院后(术前)、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检测血浆胃动素及血管活性肠肽含量;治疗组术前抽血同对照组,术后第1天行耳穴压丸治疗,24小时后予以抽血,余同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围术期血浆胃动素和血管活性肠肽的变化。
  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浆胃动素及血管活性肠肽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浆胃动素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血管活性肠肽含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
  结论:耳穴压丸疗法对体外循环术后患者血浆胃动素的分泌有刺激作用,同时能够抑制血管活性肠肽的分泌,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利于术后康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