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以形态学联合组织学等探讨中西医治疗乙肝肝硬化的疗效
【6h】

以形态学联合组织学等探讨中西医治疗乙肝肝硬化的疗效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节 肝硬化的基础知识

一、肝硬化的概况

二、肝硬化的流行病学、病因和发病机制

三、肝硬化的大体形态学及组织细胞学改变

第二节 肝硬化诊断标准

一、肝硬化的诊断现状

二、肝硬化大体形态学诊断标准

三、肝硬化临床诊断标准

一、目前的肝硬化治疗方案

二、肝硬化的疗效评价及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及分组

(二)诊断标准

(三)分组及分组标准

(四)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二、 研究结果

(一)三组间基本情况比较

(二) 三组间基线值比较

(三)三组疗效的比较

(二)三种治疗方法对乙肝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四项参数的影响

(三)三种治疗方法对乙肝肝硬化患者APRI 值的影响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较纯中医、西医治疗对乙肝肝硬化患者大体形态学及Knodell组织学评分变化影响的分析

结语

一、结论

二、创新点

三、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运用循证医学和前瞻性临床观察研究方法,从肝脏大体形态学及组织学变化等方面探讨中西医治疗乙肝肝硬化的效果,为分析疗效提供循证医学依据。
  方法:
  选择2004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肝病科、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肝胆外科经腹腔镜肝脏大体形态学检查确诊的2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充分知情同意后,根据患者意愿分别入组。其中20例患者中中医治疗组8例(扶正化瘀胶囊、复方丹参注射液及汤药辩证治疗)、西医治疗组4例(核苷类似物)、中西医结合治疗组8例(二者结合),平均疗程分别为中医组1.34年,中西医组0.88年,西医组0.79年。采集治疗前后肝脏大体形态学、组织学、血常规、肝功等,分别从血小板四项参数、肝功4项(ALT、AST、TB、ALB)、APRI模型、大体形态学、组织学等不同方面评价不同治疗方法的作用,受腹腔镜形态学检查接受程度难等原因,其中治疗前后二次腹腔镜形态学检查的病例为7例。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建立数据库,运用以描述性分析为主的方法对三种治疗方法的疗效进行分析评价。
  结果:
  共纳入患者20例。所有患者均经过大于6个月的相应组别治疗。试验过程中,无受试者病例脱落,三组所有患者均完成了相关指标的测量和评估。治疗前三组年龄、性别、肝功能分级积分(Child-pugh积分)等基本情况,以及血小板四项参数、肝功4项等基线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血小板四项参数方面,治疗前后,中医组、中西医组、西医组各项指标均未见明显进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之间疗效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肝功四项指标方面,治疗前后,中医组ALT水平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项指标未见明显进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西医组、西医组各项指标均未见明显进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之间疗效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PRI值方面,治疗前后,中医组、中西医组、西医组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之间疗效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7例治疗前后行二次腹腔镜大体形态学检查的患者,肝脏大体形态学改变方面:1例小结节肝脏表面结节基本消失,6例结节形态未见明显变化;在组织学改变方面:肝脏纤维化程度改变方面,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纤维化程度减轻最明显,其次为中医,西医治疗无变化;在反映肝脏受损的炎症程度及范围方面,中西医结合治疗可见减轻,中医、西医治疗未见明显变化;在肝脏受损的坏死程度方面,西医治疗后坏死程度减轻最明显,其次为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
  结论:
  1、经过积极适当的治疗,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功能及肝功等生化指标可争取无变化或延缓进展。三种治疗方法对其均有一定疗效。
  2、经过积极适当的治疗,肝硬化患者的肝脏大体结节形态可争取不变化或延缓进展,甚至部分可以出现逆转。
  3、三种治疗方法对乙肝肝硬化的治疗均具有一定的疗效,各有所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抗纤维化和抗炎方面效果较中医或西医单用治疗好,西医治疗在抗炎方面可能较中医治疗效果好,而中医治疗对抗肝纤维化效果较明显。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