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红耳龟(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在海南南渡江半咸水区域的生态适应性研究
【6h】

红耳龟(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在海南南渡江半咸水区域的生态适应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综述

1.1 半咸水水域结构分析

1.2 龟类对半咸水环境的适应性分析

第二章 主要研究地区自然概况﹑材料与方法

2.1 地理位置与气候

2.2 植物资源

2.3 动物资源

2.4 材料与方法

第三章 红耳龟的活动家域

3.1 研究地与方法

3.2 研究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红耳龟的微生境利用

4.1研究方法

4.2 研究结果

4.3 讨论

第五章 红耳龟的繁殖

5.1 研究方法

5.2 研究结果

5.3 讨论

第六章 红耳龟食性研究

6.1研究方法

6.2研究结果

6.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红耳龟(Trachemys scripta elegans)已被公认为世界最危险的100个外来入侵物种之一。已有国内外关于红耳龟的研究都集中在淡水环境,而本实验首次在半咸水环境中针对外来物种红耳龟的活动家域、微生境利用、繁殖、食性等方面开展生态学研究,以揭示其在半咸水环境中的生态适应性,并为其生态入侵机制提供理论参考和科学依据,从而更有效地对该物种进行科学的生态危害评估和防控管。本研究主要实验方法和结果如下:
  家域面积:2012年9月至2013年11月,应用电磁波与声波相结合的技术,在海南南渡江半咸水(5.3‰~14.6‰)区域研究了红耳龟的家域,并用核心家域法和最小凸多边形法计算所有个体的家域大小。结果表明:
  (1)红耳龟的家域面积为3.83 hm2±0.76 hm2,核域为0.47 hm2±0.21 hm2;
  (2)家域和核域面积在繁殖期显著大于非繁殖期(P=0.032,P=0.030);
  (3)雄性的家域和核域面积在繁殖期显著大于非繁殖期(P=0.018,P=0.020),雌性的没有明显差异(P=0.230, P=0.246);
  (4)雄性的家域和核域面积在繁殖期显著大于雌性的(P=0.016, P=0.027),在非繁殖期没有明显差异(P=0.561,P=0.625)。
  微生境利用:运用电磁波与声波相结合的遥测方法,采用利用-随机取样法,对红耳龟家域内的微生境利用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红耳龟对水深﹑距岸距离﹑干扰距离﹑水面流度、郁闭度、隐蔽度、水藻密度6个生态因子具有选择性。其偏爱于郁闭度适中(26.73%)、隐蔽度较高(50.17%)、水藻密度较大(56.93%)﹑距岸距离较近(7.61m)的浅水环境。
  繁殖:运用无线电遥测和线圈法跟踪12只怀卵个体。研究期间共发现5窝巢穴,来自4只不同个体,其中4窝成功孵化;总产卵数为55枚,共成功孵化15只个体,平均孵化时间为62.25d±5.06d,平均孵化温度为27.65℃±0.57℃;产卵时间主要集中在11:00-15:00之间,窝卵数为11±2.24枚(n=5,8-14枚)。对5个巢穴及对样方的生境因子差异性显著分析表明,植被密度(P=0.036)和植被高度(P=0.021)差异显著,植被种类(P=0.004)﹑植被盖度(P=0.007)和土壤硬度(P=0.000)差异极显著。说明红耳龟对上述因子具有选择性,选择郁闭度和植被盖度适中,土壤硬度较小的地点作为巢穴。
  食性:利用解剖、冲胃、粪便分析三种方法相结合,对红耳龟进行食性研究。结果表明鱼类和藻类是红耳龟取食频次最高的食物,如罗非鱼(Tilapia)和弹涂鱼(Periophthalmus cantonensis),龙须菜(Asparagus schoberioides)和刚毛藻(Cladophora)等。红耳龟雌雄之间,成体与幼体之间对动植物取食频次和比重上差异不显著。所有个体对动植物的取食比重差异显著(雌 P=0.023,雄P=0.026,成 P=0.033,幼 P=0.019,总体 P=0.027),取食频次差异不显著(雌P=0.235,雄P=0.192,成P=0.263,幼P=0.312,总体P=0.286),随着水体盐度的增加,动物性食物的取食频次和比重有下降趋势,植物性的有上升趋势。
  综合以上研究结果表明,红耳龟能在半咸水环境中正常取食、活动并能成功繁殖,说明其能适应半咸水环境,具有入侵半咸水生态系统的能力,在增加去入侵范围的同时也势必给该生态系统造成危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