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不同精灸灸度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研究
【6h】

不同精灸灸度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颈椎病认识

1.1.1 流行病学研究

1.1.2 生理病理

1.1.3 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2.1 中医对颈椎病认识

2.1.1 病名认识

2.1.2 中医病因病机

2.1.3 颈椎病针灸经络及取穴原理

3.1 现代针灸治疗颈椎病的概况

4.1 灸法治疗痛症的研究

4.1.1 中医对灸法治疗痛症的认识

4.1.2 现代医学对灸法治疗痛症的认识

5.1 灸法治疗颈椎病颈痛的研究

5.1.1 温针灸

5.1.2 热敏灸

5.1.3 麦粒灸

6.1 灸度研究概况

6.1.1 灸度与温度效应的关系

6.1.2 灸度与艾柱制作的关系

6.1.3 灸度与生理变化的关系

6.1.4 灸度与皮肤灼烧程度的关系

7.1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1 研究对象

1.1.1 课题来源

1.1.2 病例来源

1.1.3 诊断标准

1.1.4 纳入标准

1.1.5 排除标准

1.1.6 剔除标准

1.1.7 脱落和退出试验

1.1.8 特殊情况处理

2.1 研究方法

2.1.1 病例分组

2.1.2 治疗方案

2.1.3 疗效评价

2.1.4 评价时点

2.1.5 不良事件记录

2.1.6 依从性评测

2.1.7 统计学分析

2.1.8 技术路线

3.1 结果比较

3.1.1 人口学资料比较

3.1.2 NPQ、VAS、MPQ量表基线比较

3.1.3 NPQ量表评分结果

3.1.4 VAS量表评分结果

3.1.5 MPQ量表评分结果

3.1.6 有效率比较

4.1 不良反应观察

5.1 病例完成与脱落、剔除情况

5.1.1 病例脱落病例

5.1.2 脱落情况分析

6.1 讨论与分析

6.1.1 立论依据

6.1.2 选穴依据

6.1.3 疗效评价指标选择依据

6.1.4 研究结果与分析

6.2 研究中存在问题

7.1 设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通过普通灸、发泡灸1组、发泡灸2组三种不同精灸灸度对颈椎病颈痛的治疗,评价不同灸度对疗效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广东省中医院门诊招募符合纳入标准的颈椎病颈痛患者93例作为研究对象,运用PEMS3.2软件包按照1∶1∶1的比例随机将研究对象分为普通灸组(31例)、发泡灸1组(31例)、发泡灸2组(31例)。
  取穴
  1、百劳(双)、肩中俞(双)、肩井(双)、心俞(双)、肾俞(双);
  2、新设(双)、肩外俞(双)、风门(双)、膈俞(双)、胆俞(双)。
  三组取穴相同,以上两组穴位交替使用。穴位定位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针灸学》。
  操作
  治疗时先在穴位上涂以万花油,起到粘附及防烫伤作用,用自制艾灸器,将黄金艾绒做成统一标准底面直径为2mm×高3.0mm左右的圆锥状精灸艾柱,将艾柱安放好后,用线香点燃艾柱,每穴共灸2壮。
  1、普通灸组:艾柱烧过半时,病人感到灼痛感,此时用镊子夹走艾柱,局部皮肤红晕潮红为度,不发泡。
  2、发泡灸1组:艾柱烧过半时,病人感到灼痛感,从患者自觉疼痛时用手在施灸穴位周围轻轻拍打或抓挠,以分散注意力,烧至艾柱剩余约1/4时,用镊子夹走艾柱,以局部皮肤红晕潮红,红晕中心点呈现淡黄色小泡为度。
  3、发泡灸2组:艾柱烧过半时,病人感到灼痛感,从患者自觉疼痛时用手在施灸穴位周围轻轻拍打或抓挠,以分散注意力,直至艾柱烧完,用镊子夹走灰烬,以局部皮肤灸灼后产生较大浅黄色或白色水泡。
  疗程
  10次为1疗程,要求受试者每周完成2-3次治疗,每次治疗间隔24h以上,4周内完成8-10次治疗。
  评价时点及指标
  分别在第一次治疗前、疗程结束时、随访1个月时。采用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NPQ)、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简式McGill疼痛量表评分来观察不同时点组内及组间疗效差异,同时记录研究中所出现不良反应及副作用。
  统计
  临床试验数据性质(计量、分类资料和等级资料),选择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分类资料用卡方检验或精确概率法,计量资料先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满足要求者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自身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未满足着样本均数比较用Wilcoxon秩和检验,自身前后比较用Wilcoxon。等级资料用样本比较的Wilcoxon秩和检验(校正)或多组比较的Kruskal-Wallis检验。
  结果:
  1、基线
  普通灸组、发泡灸1组、发泡灸2组三组患者治疗前一般基线比较,在年龄(P=0.215)、性别(P=0.690)、教育程度(P=0.478)、病程(P=0.845)、诊断(P=0.707)及中医分型(P=0.942)和观察指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P=0.477)、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NPQ)(P=0.264)、简式McGill疼痛量表(P=0.521)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2、NPQ量表得分
  三组患者经治疗结束时NPQ量表总得分较治疗前均呈现下降趋势。
  组内比较:普通灸组治疗前与治疗结束时相比有差异(P<0.01);发泡灸1组治疗前与治疗结束时相比有差异(P<0.01);发泡灸2组治疗前与治疗结束时相比有差异(P<0.01)。
  组间比较:疗程结束时,发泡灸1组、发泡灸2组均较普通灸组在治疗结束时有显著差异(P=0.001);随访1个月时,发泡灸1组、发泡灸2组均较普通灸组在随访1个月时有显著差异(P<0.01);发泡灸1组与发泡灸2组在疗程结束时(P=0.439)、随访1个月时(P=0.332)评分无显著统计学差异。
  结果表明普通灸组、发泡灸1组、发泡灸2组在NPQ量表评价方面均具有显著改善;在NPQ量表改善方面,发泡灸1组、发泡灸2组均优于普通灸组。发泡灸1组与发泡灸2组之间在改善NPQ量表方面无明显差异。
  3、简式McGill疼痛量表
  三组患者经治疗结束时简式McGill疼痛量表总得分较治疗前均呈现下降趋势。
  组内比较:普通灸组治疗前与治疗结束时相比有差异(P<0.01);发泡灸1组治疗前与治疗结束时相比有差异(P<0.01);发泡灸2组治疗前与治疗结束时相比有差异(P<0.01)。
  组间比较:疗程结束时,发泡灸1组较普通灸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9);随访1个月时,发泡灸1组、发泡灸2组均较普通灸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25);发泡灸1组与发泡灸2组在治疗后(P=0.592)、随访1个月时(P=0.896)评分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差异。
  结果表明在简式McGill疼痛量表改善方面,发泡灸1组、发泡灸2组均优于普通灸组;发泡灸1组与发泡灸2组之间无明显疗效差异。
  4、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量表
  三组患者经治疗结束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量表得分均较治疗前呈现下降趋势。
  组内比较:普通灸组治疗前与治疗结束时相比有差异(P<0.01);发泡灸1组治疗前与治疗结束时相比有差异(P<0.01);发泡灸2组治疗前与治疗结束时相比有差异(P<0.01)。
  组间比较:治疗结束时,发泡灸1组、发泡灸2组均较普通灸组有显著差异(P=0.004);随访1个月时发泡灸1组、发泡灸2组均较普通灸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发泡灸1组与发泡灸2组在治疗后(P=0.755)、随访1个月时(P=0.726)评分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差异。
  结果表明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量表改善方面,发泡灸1组、发泡灸2组均优于普通灸组;发泡灸1组与发泡灸2组之间无明显疗效差异。
  5、有效率
  普通灸组、发泡灸1组、发泡灸2组三组在治疗结束时总有效率分别为53.33%、83.33%、87.50%,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表明发泡灸1组、发泡灸2组疗效均总体优于普通灸组。
  6、脱落率
  本研究共招募93例,每组31例。普通灸组脱落1人,发泡灸组脱落1人,化脓灸组脱落7人,总脱落率为9.67%。
  结论:
  1、普通灸、发泡灸1组、发泡灸2组三种灸度治疗颈椎病颈痛有效;发泡灸1组与发泡灸2组在改善颈椎病疼痛方面疗效类同,均优于普通灸组;
  2、发泡灸1组与发泡灸2组在NPQ量表、McGill量表、VAS量表改善方面疗效类同,均优于普通灸组。

著录项

  • 作者

    周俊合;

  • 作者单位

    广州中医药大学;

  • 授予单位 广州中医药大学;
  • 学科 中医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符文彬;
  • 年度 2016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灸法 ;
  • 关键词

    颈椎病; 灸法治疗; 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