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银胶菊的杀虫抑菌活性成分分析和生物测定
【6h】

银胶菊的杀虫抑菌活性成分分析和生物测定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绪论

1.1 植物天然成分的提取分离技术的研究

1.1.1 传统提取分离方法

1.1.2 新兴提取分离技术

1.1.3 植物天然成分提取分离的发展方向

1.2 植物抗虫抑菌活性成分的研究

1.2.1 生物碱

1.2.2 黄酮类化合物

1.2.3 萜烯类化合物

1.2.4 甾体及糖苷类

1.2.5 其他类

1.3 银胶菊的研究进展

1.3.1 银胶菊的自然概况

1.3.2 银胶菊的危害

1.3.3银胶菊化感作用的研究进展

1.4 论文研究思路

2银胶菊的化学成分研究

2.1 银胶菊的挥发油成分分析

2.1.1研究材料和方法

2.1.2 结果和分析

2.1.3 讨论

2.2 银胶菊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分析

2.2.1 试验方法

2.2.2 实验内容

2.2.3 结果与分析

2.2.4 讨论

3 银胶菊的杀虫抑菌活性研究

3.1 抗虫活性实验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4 讨论

3.2 抗菌活性实验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实验结果

3.2.4 讨论

4 结果与讨论

4.1 结果

4.2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部分化合物的谱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决议书

展开▼

摘要

银胶菊(Parthenium hysterophorus L.)系菊科银胶菊属的草本植物,原产于美洲和墨西哥北部,现广泛分布于我国华南和西南地区,为一种外来入侵植物。目前,国内外对于入侵杂草银胶菊的研究主要针对化感作用机理及其综合防治方面。而如何合理利用,变废为宝是对入侵杂草进行有效控制的新思路。因此,本研究基于银胶菊的化感作用,拟提取银胶菊中具有重要生物学活性的化合物或组分,并测定其生物活性,探讨银胶菊作为植物源杀虫农药的开发潜力,为进一步开发银胶菊源植物农药提供理论依据。同时,转变观念,变害为宝,为银胶菊的合理利用开辟新思路。
  1.化学成分研究
  利用动态顶空吸附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方法对采自云南和四川的五个居群的银胶菊叶和花两个部位的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银胶菊的挥发性成分中,脂肪烃衍生物类型最多,而单萜类成分的含量最高;在这些成分中,月桂烯、莰烯、β-蒎烯和α-蒎烯等4种成分占主要地位。
  采用植物化学研究方法,系统展开银胶菊中化学成分研究,主要综合利用硅胶柱色谱法、葡聚糖凝胶柱色谱法和重结晶法等方法对银胶菊的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乙酸乙酯萃取部位进行分离纯化,运用NMR、UV、IR、MS等波谱方法结合物质的理化性质对各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共得到14种化合物:β-谷甾醇(β-sitosterol1)、parthenin(2)、豆甾醇(stigmasterol3)、胡萝卜苷(daucosterol4)、豆甾醇-3-O-葡萄糖苷(stigmasterol-3-O-glucopyranoside5)、3-甲氧基槲皮素(3-O-methylquercetin6)、刺囊酸(echinocystic acid7)、(4S,6S)-4-hydroxy-6-undecyltetrahydro-2H-pyran-2-one(8)、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9)、3-oxo-16-hydroxy-olean-12-en-28-oic acid(10)、对甲氧基苯甲酸(4-methoxybenzoic acid11)、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苷(oleanolic acid28-O-β-D-glucopyranoside12)、stigmasteryl-3β-arachidate(13)、dichrocepholide D(14)。
  2.杀虫抑菌活性研究
  采用喷雾法进行银胶菊乙醇浸膏、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水相部位对斑潜蝇(Liriomyza)、蚜虫(Aphidoidea)、红蜘蛛(Tetranychus cinnbarinus)的抗虫活性研究,结果显示,斑潜蝇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6.15%、98.71%、92.32%、97.43%;蚜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00.00%、97.81%、98.54%、98.54%;红蜘蛛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3.53%、93.53%、94.12%、90.59%。三种害虫的校正死亡率均在90%以上,这表明银胶菊的提取物对于三种害虫具有强烈的的杀灭活性。
  采取微量肉汤稀释法体外抗菌实验进行银胶菊乙醇浸膏、各极性部位和部分化合物对五种细菌的抗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12对M.tetragenus和B.cereus表现出良好的抑制活性,MIC值为5μg/mL,对B.subtilis、S.aureus和E.coli具有一定的的抑制活性,MIC值为10μg/mL。化合物2、3、6、7、9、11对五种细菌有微弱的抑制活性,MIC值为10~100μg/mL。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