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温针灸八髎穴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
【6h】

温针灸八髎穴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现代医学相关文献

一、现代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二、原发性痛经的发病机制

三、现代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

第二节 中医相关文献

一、古代医家对痛经的论述

二、近现代中医对痛经的认识

三、中医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及研究

第三节 穴位选择相关的文献研究

一、“八醪穴”的由来

二、八骼穴的组成和功用

三、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穴

第四节 灸疗的源流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剔除及脱落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二、治疗方法

三、疗效评价标准

四、疗效评价方法

五、观测指标

六、统计分析方法

七、研究质量控制

八、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病例中断及脱落情况

二、一般资料分析

三、结果分析

2、各时期两组患者MPQ评分的比较

3、各时期两组患者中医单项症状的比较

4、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5、两组治疗前后生存质量比较

四、不良反应观察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中医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病因病机

第二节 艾灸作用机理

一、艾灸功用

二、温针灸的用法

三、温灸疗法现代研究

第三节 温针灸“八髎穴”为主的针灸治疗痛经机理

第四节 痛经治疗之选穴

第五节 治疗时间及疗法选择的探讨

第六节 疗效分析

一、临床疗效方面

二、痛经证候积分及MPQ积分方面

三、生存质量的变化

四、中医症状指标方面

五、痛经证候评分的比较

第七节 临床体会

第八节 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思路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展开▼

摘要

研究背景:
  原发性痛经好发于12-28岁女性,发病率达92%[1]。胡淑霞等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很多女性病人,大约25.7%的痛经女病人都伴随焦虑、抑郁、烦躁、郁闷等不良情绪,非常严重影响女性患者的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以及身心健康。有专家曾经提出非常有建设性的提议,呼吁给予女性享有“法定经期假”,由此可见女性患者的痛经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本人在多年的临床门诊工作中发现针灸配合艾灸疗法对于女性患者痛经有良好的效果,尤其对原发性痛经有明显的疗效,目前关于原发性痛经的研究很多,但是尚存在选穴繁多、用穴零乱的现象,操作欠缺规范。而本研究在导师曹立幸教授的临床指导下,通过临床研究的方法,观察了100例患者,应用针灸八髎穴配合艾灸的方法,对于原发性痛经,证属寒凝血瘀型的病例进行临床疗效研究,目的是找出治疗本病的最佳方法,为针灸治疗寒凝血瘀型的原发性痛经提供更加安全、有效、全面及规范化的治疗方法,并提供研究证据。
  研究目的:
  探究温针灸八髎穴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近期疗效与安全性。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方法研究,设立治疗组与对照组随机对照的方法进行对比研究。从香港基督教家庭服务中心-香港中文大学中医教研中心和福明堂中医中心就诊的原发性痛经患者中,选取符合观察条件的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病人,共搜集100例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的原则,将100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各50例。
  通过简单的随机方法,利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实施随机分配病例,两组按1∶1的比例,每组50例患者。治疗组运用温针灸八髎穴为主针刺方法进行治疗,即取八谬穴和双侧的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和太溪穴,进针后加艾灸治疗。对照组(电针组)取穴方法、针刺方式均与治疗组方法相同。患者经前7-10日开始治疗,隔日一次,至月经来潮为止。按照1个月经周期设定为一个治疗疗程,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即是3个疗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一个月后、治疗两个月后、治疗三个月后进行评定,对比两组患者痛经证候评分、疼痛测量评分、中医证候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的治疗前后变化,考察两组病人的临床治疗效果。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经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1.临床疗效比较
  二组患者经治疗3个疗程结束后,在治疗组中,最终痊愈15例,显效23例,有效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达92.0%;对照组治愈12例,显效10例,有效2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6.0%两组疗效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有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2.痛经证候评分的比较
  两组患者各时期痛经证候评分的比较,通过3个疗程的积极治疗后,研究数据显示:组内比较,经t检验分析,在第1个疗程完成后,两组病人的痛经证候评分数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从表5及图1可知,两组每个疗程后的痛经证候积分均较前减少。在治疗组方面,第2疗程的治疗效果比第1疗程,或第3疗程的治疗效果比第2疗程数据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对照组方面,第2疗程比第1疗程后,或第3疗程比第2疗程后数据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组间比较,两组多个观察时点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协方差矩阵和球型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选择G-G(Greenhouse-Geisser)模型,模型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9.76,P=0.000<0.00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55,P=0.007<0.01)。故可认为关于寒凝血瘀型的原发性痛经,治疗组及对照组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其中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从图1也可见,第1个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曲线的斜率和下降速度稍大于对照组,而且两组治疗前第1疗程后的积分差值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前与治疗3个疗程后两组间差值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治疗组止痛效果优于对照组。
  即以温针灸八髎穴为主的针灸方法以及对照组(电针组)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治疗都有一定的成效,但在治疗结果上,温针灸八髎穴为主的针灸方法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电针组)治疗,且能更快地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
  3.各时期两组患者痛经MPQ评分的比较
  两组患者各时期痛经MPQ评分的比较,通过3个疗程的积极治疗后,研究数据显示:组内比较,经t检验,两组患者各治疗完成后的MPQ积分均有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故可认为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感觉有明显的改善。从表6及图2所示可知,在每个疗程后,两组MPQ积分均较前有所减少。故据此可知:经过3个疗程治疗后两组病人腹痛感觉等症状明显减缓。而且在治疗过程中呈持续好转趋势,两组近期疗效比较显著。
  组间对比,两组多个观察时点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协方差矩阵和球型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选择G-G(Greenhouse-Geisser)模型,模型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25.67,P=0.000<0.00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992,P=0.000<0.01)。故可认为温针灸八髎穴为主的方法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在止痛作用方面优于对照组。如图2所示,在第1疗程结束后,治疗组下降曲线比对照组的斜率明显增大,而且治疗组治疗前与第1疗程后的积分差值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比较大,故也可认为两组的MPQ积分在第1疗程结束后同时减少,两组间数值存在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治疗组减少更明显,止痛效果更显著。
  4.各时期两组患者中医单项症状的比较
  两组患者各时期中医单项症状的比较,通过3个疗程的积极治疗后,研究数据显示:两组内三个单项症状的积分在治疗过程中都展现明显降低的趋势,即随着治疗的不断进行,两组病人的各个单项指标都不断地缓解。
  治疗组内,从第1个治疗疗程完成后,中医治疗目标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各单项症状的积分在第3疗程结束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故可认为温针灸“八髎穴”为主的针灸方法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有显著疗效,能比较迅速地缓解中医痛经各临床症状。
  在对照组中,在第1疗程结束后,经期及其前后小腹疼痛、经血量少、色暗有血块,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3疗程结束后,症状的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故可认为在中医单项症状方面,对此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治疗也有一定疗效,对各项痛经指标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5.生存质量的变化
  两组患者生存质量的变化的比较,通过3个疗程的积极治疗后,研究数据显示:生存质量总分及各因子分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均有一定地提高。其中治疗组指标与治疗前相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仅在环境领域1项指标中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两组多个观察时点整体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因治疗前两组症状评分比较不具有可比性,故以治疗前这个观察时点作为协变量进行校正,结果显示协方差矩阵和球型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选择G-G(Greenhouse-Gei sser)模型,模型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82,P=0.000<0.00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64,P=0.06>0.05),结果提示见表7。
  各观察点组间比较,经t检验分析,在第2个疗程完成后,两组病人的经期及其前后小腹疼痛症状评分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从表7及图3可知,两组每个疗程后的症状评分均较前减少。
  安全性比较
  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和对照针组共有9例出现施术部位皮下出血,没有其他明显身体不适,嘱患者自行热敷,治疗4-6天后瘀血肿块症状消失。研究过程中余无出现其它不良反应。无脱落病例。所以由此证明温针灸八髎穴治疗痛经安全可靠。
  结论:
  温针灸八髎穴的方法不仅可以缓解病人的腹痛,还可以从总体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除环境范畴的因素外,其它指标均有显著的改善。特别是关于健康状况的主观感受、生理范畴及心理范围上,都有明确的治疗疗效;对照组(电针组)在上述指标上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不及温针灸八髎穴组为主的针灸方法的改善程度,两者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且临床证明温针灸治疗方法应用于此类痛经患者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本研究提示温针灸治疗方法应用于此类痛经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与安全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