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三种针刺综合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优化方案和临床研究
【6h】

三种针刺综合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优化方案和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1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慢性荨麻疹的研究

1.1.1 概述

1.1.2 流行病学

1.1.3 病因、诱因和发病机制

1.1.4 临床表现

1.1.5 诊断分类标准

1.1.6 治疗

1.1.7 结语

1.2.2 病因病机

1.2.3 辨证分型

1.2.4 治疗

1.2.5 结语

第二部分 优化方案

2.1 不同剌法灸法治疗荨麻疹的古代文献研究

2.1.1 研究材料

2.1.2 研究方法

2.1.3 研究结果

2.1.4 小结

2.2 不同刺法灸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现代医学文献研究

2.2.1 文献计量数据来源与方法

2.2.2 文献计量结果

2.2.3 数据挖掘数据来源与方法

2.2.4 数据挖掘结果

2.2.5 讨论

2.2.6 优化方案总结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3.2.3 纳入/排除标准

3.2.4 病例的剔除与脱落

3.2.5 试验流程图

3.2.6 样本量

3.2.7 随机方法

3.2.8 对照

3.2.9 盲法

3.2.10 分组情况

3.2.11 干预措施

3.3 疗效评价

3.3.1 疗效评价指标

3.3.2 评价时点

3.4 实验室观察指标

3.7.1 试验完成情况

3.7.2 基线分析

3.7.3 评价指标结果

3.7.4 安全性分析

3.8 小结

第四部分 讨论

4.1 本课题临床治疗方案选择依据

4.1.1 病种选择

4.1.2 证型的选择

4.1.3 干预措施的选择

4.1.4 治疗方案选择

4.2 优化临床治疗方案的思路

4.2.1 基于古代与现代文献的信息挖掘

4.2.2 基于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总结

4.2.3 基于系统评价筛选干预措施

4.2.4 基于临床研究的结果分析

4.3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4.3.1 UAS量表

4.3.2 DLQI量表

4.3.3 荨麻疹症状分级量表

4.3.4 针刺结合自血疗法是优势综合疗法

4.3.5 血清总IgE与CU的关系

4.4 安全性分析

4.5 刺络拔罐可用于久病入络的虚证疾病

4.6 本研究起效机制探讨

4.6.1 穴位

4.6.2 针刺

4.6.3 自血疗法

4.6.4 刺络拔罐

4.6.5 耳穴贴压

4.7 同类型研究比较

4.8 创新点

4.8.1 结合慢性荨麻疹的中医证型进行数据挖掘

4.8.2 形成安全、有效、可靠的优化方案

4.9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统计学审核证明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1.采用文献计量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古代医籍与现代医学文献中不同刺法灸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常见证型及其常用干预措施、穴位、治疗量、检测指标等,形成临床三种常用针刺综合疗法治疗常见证型(血虚风燥型)慢性荨麻疹的优化方案;
  2.运用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方法,采用优化方案开展三种常用针刺综合疗法(针刺分别结合自血疗法、刺络拔罐和耳穴贴压)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以评价三种针刺综合疗法的有效性和探讨优势针刺综合疗法。
  方法:
  1.采用文献计量与数据挖掘技术,形成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优化方案
  (1)古代医籍:以《中华医典》(第5版)收录的1156部古代医籍为基础,通过对不同刺法灸法治疗荨麻疹的文献进行较全面的搜集和整理,根据频次分析常用干预措施、穴位、处方特点等。
  (2)现代医学文献:以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CI-EXPANDED、PubMed、Embase等数据库中不同刺法灸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文献为研究对象(截止至2015.11),结合CiteSpace软件进行文献类型、关键词的频次和中心性分析,总结慢性荨麻疹的常见证型,常用干预措施和检测指标。应用Excel建立常用干预措施(针刺、自血疗法、刺络拔罐和耳穴贴压)治疗常见证型(血虚风燥型)慢性荨麻疹数据库,给合SPSS22.0和Clementine12.0软件对穴位、治疗时间、疗程进行频次、关联规则及聚类分析,挖掘常用穴位处方和治疗量。
  2.三种针刺综合疗法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荨麻疹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采用简单随机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9例受试者,分为A组(针刺+自血疗法)、B组(针刺+刺络拔罐)和C组(针刺+耳穴贴压);针刺处方参考优化方案,自血疗法、刺络拔罐和耳穴贴压处方参考王启才主编的《针灸治疗学》(第2版);疗程均为每周治疗3次,共4周;随访期为治疗结束后8周;评价指标以荨麻疹活动度评分(UAS)为主,以皮肤病生活质量量表(DLQI)、荨麻疹症状分级量表为辅,分别在治疗前、第4、8、12周末进行量表评估;其中,第4周末根据治疗前后UAS评分进行总有效率评估,根据治疗前后血清总IgE含量变化探讨起效机制;第12周末根据UAS评分分析复发率;记录各种干预措施的不良事件并作安全性分析。
  结果:
  1.优化方案结果
  (1)古代医籍:共检索到涉及不同刺法灸法治疗荨麻疹的古代医籍28部,条文132条。根据频次分析常用干预措施、穴位、处方特点如下:
  ①常用干预措施:依次为针刺结合艾灸(41个处方),艾灸(31个处方)、针刺(22个处方)。
  ②常用穴位:依次为曲池(43次)、合谷(18次)、肩髃(17次)。
  ③取穴特点:处方以单穴为主(117个处方),经络以手阳明大肠经为主(84次),特定穴以五输穴为主(105次),部位以上肢部为主(120次)。
  (2)现代医学文献:共获得不同刺法灸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文献225篇,其中针刺、自血疗法、刺络拔罐和耳穴贴压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荨麻疹的临床文献26篇。根据频次、中心性、关联规则及聚类分析,挖掘常见证型,常用干预措施、检测指标、穴位处方、治疗量如下:
  ①常见证型:为血虚风燥型(5次)。
  ②常用干预措施:依次为自血疗法(114次)、刺络拔罐/刺络放血(14次)、针刺疗法/针灸疗法(12次),耳穴贴压(8次)。
  ③常规检测指标:血清总IgE(15次)。
  ④常用穴位处方:针刺以曲池—血海—足三里—合谷—三阴交为主穴;以肺俞—风池—脾俞—外关—膈俞为配穴。
  ⑤常规治疗量:留针时间为30分钟(15次),自血疗法为每穴注血1ml(2次),耳穴贴压每日按压4次(4次)。疗程为每周3次,共12次(5次)。
  (3)综合古代医籍与现代医学文献的优化方案:针刺以曲池—血海—足三里—合谷—三阴交为主穴,以肺俞—风池—脾俞—外关—膈俞为配穴,留针时间为30分钟;自血疗法为每穴注血1ml;耳穴贴压为每日按压4次;检测指标为血清总IgE;疗程均为每周3次,共12次。
  2.临床研究结果
  (1)完成情况:本研究共纳入合格受试者99例,A组脱落1例,B组脱落3例,C组脱落4例,最终完成91例。
  (2)基线情况:完成研究的受试者中,男性39例,女性52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46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36个月。性别、年龄、病程、临床分型、UAS评分,DLQI评分、症状分级评分、血清总Ig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三组治疗前基线平衡,具有可比性。
  (3) UAS评分:三组治疗后即第4周末UA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后三组综合疗法均能改善荨麻疹活动度。三组患者在第4、8、12周末分别进行了3个时点的UAS评分,提示三组治疗后的UAS评分随评估时点的变化趋势相同,在第4周末评分最低,随访期逐渐上升趋于平稳;不分时点组间比较,提示A组(针刺+自血疗法)改善荨麻疹活动度优于C组(针刺+耳穴贴压)。
  (4) DLQI评分:三组治疗后即第4周末DLQ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后三组综合疗法均能改善受试者生活质量。三组患者在第4、8、12周末分别进行了3个时点的DLQI评分,提示三组治疗后的DLQI评分随评估时点的变化趋势相同,在第4周末评分最低,随访期逐渐上升,第12周末比第8周末明显;不分时点组间比较,提示三组综合疗法改善受试者生活质量程度相当。
  (5)荨麻疹症状分级量表评分:三组治疗后即第4周末分级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后三组综合疗法均能改善荨麻疹症状分级程度。三组患者在第4、8、12周末分别进行了3个时点的分级评分,提示三组治疗后的分级评分随评估时点的变化趋势相同,在第4周末评分最低,随访期逐渐上升,第12周末比第8周末明显;不分时点组间比较,提示A组(针刺+自血疗法)改善荨麻疹分级程度优于C组(针刺+耳穴贴压)。
  (6)总有效率与疗效分布: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A组90.63%,B组86.67%和C组82.7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两两比较,A组与C组、A组与B组均有差异,B组与C组无差异,提示治疗后A组(针刺+自血疗法)的总有效率高于B组(针刺+刺络拔罐)和C组(针刺+耳穴贴压),B组与C组疗效相当。A组疗效主要分布于痊愈与显效,B组和C组疗效主要分布于有效。
  (7)血清总IgE含量变化:治疗后三组均可降低血清总IgE含量(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三组降低总IgE情况相当。
  (8)复发率:三组第12周末复发率分别为A组9.39%,B组13.33%和C组17.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三组随访期复发情况一致。
  (9)安全性分析:针刺治疗未引起不良反应,自血疗法、刺络拔罐和耳穴贴压治疗可引起轻度瘀肿、瘀斑、表皮破损和疼痛等不良反应,均不需作特殊处理可消退。
  结论:
  1.采用文献计量和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古代医籍与现代医学文献,提示现代应用不同刺法灸法治疗慢性荨麻疹是对古代的传承和发展,治疗方面更注重辨证论治与丰富腧穴治疗技术。常用干预措施为针刺+自血疗法、针刺+刺络拔罐和针刺+耳穴贴压,常见证型为血虚风燥型,优化方案中针刺以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阴脾经的曲池、血海等为主穴共奏养血祛风的功效,起效机制常依据血清总IgE含量变化进行探讨。
  2.采用优化方案的三种不同针刺综合疗法是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荨麻疹的有效疗法,均可改善血虚风燥型慢性荨麻疹的风团与瘙痒等主要症状,可提高社交、学习、劳动等相关的生活质量水平,能降低慢性荨麻疹的风团大小、频率、持续时间等的分级程度,一定程度上降低血清总IgE含量;第12周末复发率均低于20%。安全性等级均属于第二级,提示在临床应用上比较安全,治疗期间可有轻度不良反应,但不需作任何特殊处理且不影响后续的治疗。
  3.采用优化方案的针刺+自血疗法具有疗效好、复发率低、安全的特点,在改善症状和分级程度方面,A组(针刺+自血疗法)优于C组(针刺+耳穴贴压),第4周末A组(针刺+自血疗法)总效率可达90%,均高于B组(针刺+刺络拔罐)和C组(针刺+耳穴贴压),提示针刺结合自血疗法是治疗血虚风燥型慢性荨麻疹的优势针刺综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