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试谈约翰·巴思《曾经沧海》独特的艺术构造方式
【6h】

试谈约翰·巴思《曾经沧海》独特的艺术构造方式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绪论

一、歌剧性

(一)采歌剧之体为纲

(二)纳乐声之音成文

(三)巴思的歌剧情结

二、虚构虚拟性

(一)框架的虚构

(二)人物的虚构

(三)情节的虚构

三、非线形

(一)超媒介性

(二)超文体性

(三)超文本性

四、《曾经沧海》艺术构造方式形成的物质根据——电子媒介

(一)媒介决定论

(二)电子媒介的本质特征

(三)电子媒介影响下巴思对小说的革新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当前学界对约翰·巴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出版的小说,一般认为他是反讽、戏仿、元小说作家。对于巴思后期创作的小说,大都只是蜻蜒点水式做些介绍性的评述,并没有展开深入研究。《曾经沧海:一出漂浮的歌剧》在巴思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艺术构造方式独到新颖,可以说是西方文学形式史上的一次重大创新。对此国内鲜有论述,本文将集中考察作品在内在构架和外在造型上的一些独特之处,并对其根源从传达媒介的角度作些具体的分析。 《曾经沧海:一出漂浮的歌剧》艺术构造方式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文本的歌剧性,巴思借助歌剧体系来架构整部小说,小说不再拘泥于纸介质文本的局限,成为一部规模宏大的能够“唱”出来的歌剧式小说。二是文本的虚构虚拟性。《曾经沧海》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传统的自传体小说基于对真实事件的加工之上,而《曾经沧海》框架、人物、情节都完全是虚构的,它的艺术世界是虚拟的。三是文本的非线形特征,即作品呈现出富有弹性的开放的网状的非线形结构,巴思使用了录音机、摄像机、电脑等多种媒介技术、将各种不同的文体、文类糅合到一起,并且打破艺术分类的禁区,将各种艺术形式融会贯通到一个文本中间。 这种独特艺术构造方式从发生学的角度看,主要根之于电子媒介的影响。电子媒介的本质特征是“赛博空间”、“超文本”、“超媒介”“非线性”等,它们深刻影响了巴思的文学创作,是巴思进行小说实验运动的理论源泉。所以说《曾经沧海》的歌剧化方式、虚构虚拟性、非线形与电子媒介的赛博空间、超文本、超媒介、非线性等完全是同构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