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甘肃秦岭细鳞鲑保护生物学研究
【6h】

甘肃秦岭细鳞鲑保护生物学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1 引言

2 秦岭细鳞鲑形态与行为研究

3 秦岭细鳞鲑生态学研究

4 分析与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 谢

甘肃省秦岭细鳞鲑野生资源调查手记(部分)

展开▼

摘要

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分布于秦岭西段,因其鳞细小而得名,是鲑形目、鲑科、细鳞鲑属的鱼类。俗称梅花鱼等,英文名Qin Lingthin scale’s salmon等。1963年,在陕西首次发现其分布,并以细鳞鲑进行记载;
   1966年,李思忠依据采自太白山东侧和南侧的四十余尾细鳞鲑标本,认定其为细鳞鲑的一个亚种——细鳞鲑秦岭亚种。
   秦岭细鳞鲑被发现的较晚,相关研究不甚充足,公开发表的文献不多,而关于甘肃省内种群方面的研究文章更是少之又少。为了全面了解甘肃秦岭细鳞鲑的资源现状、栖息地状况、受保护程度及致危因素,笔者通过野外调查、访谈交流、卫星图分析等方式,获得了较为详实的基础资料。
   本论文从生物学角度、生态学角度对秦岭细鳞鲑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据资料分析及实地观察表明,作为典型的内陆淡水水域的鲑科鱼类,秦岭细鳞鲑的形态结构有四个明显特征——鱼鳞细小,背部生有脂鳍,头及体侧有一定数目的梅花状圆斑,上下颌、犁骨、腭骨、舌上均有向内倾斜的小齿。秦岭细鳞鲑是肉食性鱼类,主要以水生无脊椎动物为食。较怕光,一般夜间或早晨、傍晚活动频繁。在甘肃省内的种群繁殖期一般在清明节前后十天内,约为公历的四五月份。秦岭细鳞鲑是典型的狭域物种,被封闭在渭河流域的上游溪流中,形成数十个孤立的小种群。在陕西省内,主要分布地为渭河流域的支流千河(陇县)、石头河(太白县)、汤峪河(眉县)、黑河(周至县)、石砭峪河(长安县)等,以及汉水流域北侧支流太白河(太白县)、湑水河(太白县)、子午河(佛坪县)。
   甘肃省内的分布区位于甘肃东部,笔者依据其地理隔离现状,将甘肃省内的秦岭细鳞鲑栖息地细化为21个小分布地,其中漳县1、渭源1、岷县5、武山2、甘谷5、天水1、张家川6,甘肃省内所分布的河道总长度208.42km,流域面积875.23km 2,分布区流域面积仅占甘肃渭河流域面积的1.38%。
   秦岭细鳞鲑是典型的冷水性鱼类,对栖息生境有比较苛刻的要求。河道两侧植被覆盖率高,土壤涵水条件好,一般为牧草地或次生林,农田较少或基本没有,一般没有因水土流失和过量施用农药、化肥带来的污染,水量稳定、水质良好。
   河流较为湍急,并在河道内形成“台阶式”落差(平均比降率为54)和深潭,增加了水中含氧量。河道底质多为砾石、粗砂,部分河段有少量泥土。河道及两侧常有大石堆砌形成的石缝、水流冲击河岸形成的洞穴和树根形成的孔隙,是秦岭细鳞鲑逃逸及白天藏匿的地方。沿岸植被以乔木和灌木丛为主,对河道有较好的遮光作用。
   通过对甘肃种群的年龄结构分析、分布区数据比对,讨论了甘肃种群的种群变动趋势。认为,甘肃种群处于不断衰退状态;21个小种群中,3个种群受危程度很高,应予以特别关注。
   近几十年来,秦岭细鳞鲑资源衰退现象严重,调查发现,首要的致危因素是栖息地面积减少及质量衰退,其次是不计后果的滥捕。针对调查发现的致危因素,提出了数条切实可行的保护举措。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