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肃南裕固族地区牧民定居点空间优化研究
【6h】

肃南裕固族地区牧民定居点空间优化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1.3研究思路及方法

1.4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国内外研究进展

2.1国外研究动态

2.2国内研究进展

2.3研究进展的经验启示与存在的不足

3本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3.1生活圈理论

3.2行为与空间理论

3.3人居环境理论

3.4中心地理论

4研究区域城乡建设现状分析

4.1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城乡建设概况

4.2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牧民定居点建设进展

4.3定居点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困境

5裕固族地区牧民生活圈现状与特征分析

5.1裕固族牧民生活圈现状调查

5.2裕固族牧民定居点生活圈基本特征分析

6基于生活圈理论的牧民定居点公共服务设施需求分析

6.1牧民生活圈与公共服务设施关联分析

6.2裕固族牧民对公共服务设施需求分析

6.3裕固族牧民定居点公共服务设施需求特征

7基于生活圈理论的裕固族牧民定居点空间布局优化

7.1裕固族地区牧民定居点空间布局优化思路

7.2裕固族地区牧民定居点空间布局层级划分

7.3 裕固族地区牧民定居点空间布局优化应用——以康乐乡大草滩村为例

7.4基于生活圈理论的裕固族牧民定居点空间布局优化建设要点

7.5裕固族牧民定居点空间布局的优化策略

7.6裕固族牧民定居点空间布局的保障措施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牧民定居点公共服务需求与供给调查问卷

附录二:村民一日出行调查表

附录三:公共服务设施需求情况调查表

附录四:公共服务设施及基础设施现状评价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我国自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五十多年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笔者试图在对国外以及国内游牧民定居的相关研究及实践的基础之上,探究牧民定居的成功经验与存在的不足。本研究以生活圈理论为指导,对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游牧民定居点建设现状以及定居点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情况进行了较为广泛、深入的调查。通过发放问卷、深入访谈和入户调查的基础上统计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总结了肃南地区牧民定居点的发展概况、定居点类型与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现状,深入探究定居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
  在宏观层面上,以生活圈理论为指导,从研究整个肃南县域的牧民定居点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出发,构建县级生活圈、乡镇级生活圈、村级生活圈三个层级。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调查不同层级生活圈中牧民对公共服务设施的不同需求。并根据牧民的切实需要,对不同层级牧民定居点的公共服务设施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配置标准;同时,在结合当地牧民的实际需要与产业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提出以促进集中定居点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大幅提高牧民生活水平为目标,在定居点的空间优化中降低牧民使用公共服务设施的时间与出行成本,达到牧民定居点公共服务设施服务高效性、使用公平性、需求可达性的良好状态。以此保障不同层级的牧民在其定居的生活圈范围内生产生活顺利开展。
  在微观层面上,以康乐乡大草滩村定居点的空间优化为例,从村级生活圈出发,对该牧民定居点进行以牧民公共服务设施需求为导向的空间布局。从大草滩村牧民的实际生产生活情况出发,在大草滩村的村级生活圈范围内配置满足牧民生产生活要求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同时考虑了该地区独特的宗教传统活动的要求,满足当地牧民对宗教活动场所的需要;在空间布局中尊重当地自然生态环境与地貌特征,结合当代城乡规划理论与设计手法,对大草滩村的功能结构、道路交通、景观绿化进行优化布局。已达到满足该村牧民定居后对于生产发展,生活稳定的切实需要。
  总结牧民定居点在宏观和微观层面上的空间布局研究,提出针对肃南地区牧民定居点空间布局的优化策略和保障措施。强调建立定居点服务设施层级配套标准,补充乡镇定居点、完善村级定居点公共服务设施的优化策略。最后给出研究结论,即以生活圈理论为指导,以牧民定居点公共服务设施的层级建设为出发点,从牧民生产生活圈层的实际需求着手,结合定居点空间布局配置公共服务设施以满足牧民定居后生产生活需要,切实提高定居质量,同时为其他地区的牧民定居建设提供一定参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