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川渝地区夏季干旱研究
【6h】

川渝地区夏季干旱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前言

第一节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第一节资料来源

第二节方法介绍

第三章川渝地区旱涝指标研究

第一节引言

第二节CI指数分析

第三节Z指数分析

第四节降水距平百分率分析

第五节三种干旱指数对比分析

第六节小结

第四章2006年川渝夏季干旱成因分析

第一节副高、青藏高压以及乌拉尔山地区高压脊与川渝夏季干旱的关系

第二节南压高压异常

第三节台风作用

第四节高原积雪偏少,热状况偏强

第五节小结

第五章全文总结和讨论

第一节小结

第二节讨论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的极端高温干旱事件频繁发生,呈现出强度大、频次高、范围广等特点。据统计,在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的总损失中,气象灾害引起的损失约占85%,而干旱又占气象灾害损失的50%左右。因此研究川渝地区夏季干旱的年代季、年际变化特征,以及大气环流对川渝地区干旱的影响,对川渝地区夏季干旱的认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研究一方面使用1961-2007年川渝地区178个台站逐日温度降水资料,计算了3种单站旱涝指标,并做了相互比较分析。结果显示CI指数能较好的反映逐日的干旱变化,实现了逐日干旱监测、动态定量评估,对干旱的开始和结束期监测较好;对重旱、特旱的监测能力较强;但另一方面CI指数对涝的监测能力稍差了些。Z指数对旱涝程度具有较强的反映能力,可用于月、季等时间尺度的旱涝监测。修订了Z指数等级划分标准,结果显示正常占40%左右,偏旱和偏涝分别占15%左右,旱和涝分别占10%左右,重旱和重涝分别占5%左右。修正后Z指数更适合川渝地区旱涝等级的划分,这种分布较符合实际情况。基于各站的Z指数,设计了一种能反映川渝地区早涝强度的区域旱涝计算方法,历史特旱年份1972、1994、1997、2006年,对应新构建的区域旱涝Z指数,这四年历史排位分别为第二、第四、第三和第一;历史特涝年份1981、1998年,对应新构建的区域旱涝Z指数,这两年历史排位分别为第二、第一。此结果表明区域旱涝指数能较好的反映了实际旱涝情况。在此基础上运用传统的统计学方法和小波分析方法等,详细分析川渝地区夏季干旱的年代季、年际变化特征。分析认为川渝夏季旱涝存在25年的大周期,3-5年小周期震荡明显。川渝盛夏降水经历了两次明显的年代际波动变化,川渝地区盛夏降水60年代中期降水呈增加趋势,为偏涝期,60年代末降水开始呈减少趋势,70年代降水偏少,为偏旱期。80年代初开始降水又呈增长趋势,80年代降水偏多,又经历了一次偏涝期,90年代一直持续到现在降水偏少,为偏旱期,2006年达到最严重的伏旱。 本研究还使用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下发的74项环流指数资料,研究了2006年川渝地区夏季高温干旱的主要原因是大气环流异常。2006年盛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异常偏北偏西偏强、伊朗高压的异常东伸偏强、稳定少动的大陆高压是导致川渝地区严重夏季高温干旱的重要因素。2006年南亚高压季节性北跳偏早、脊线位置偏北、偏东、偏强,是导致川渝地区川渝地区严重夏季高温干旱的另一重要因素。台风影响,以及高原积雪偏少,热状况偏强,与2006年川渝地区严重夏季高温干旱的发生有关系密切。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