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西南地区免疫接种后儿童乙肝隐匿性感染的研究
【6h】

我国西南地区免疫接种后儿童乙肝隐匿性感染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实验材料

1.2 主要实验试剂及仪器

1.3 实验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巢式PCR敏感性检测

2.2 乙肝隐匿性感染在免疫接种后儿童中的流行情况

2.3 乙肝隐匿性感染发生于免疫接种后儿童中的相关因素

3 讨论

3.1 我国西南地区免疫接种后儿童乙肝隐匿性感染的情况

3.2 乙肝隐匿性感染检测方法的建立

3.3 基因变异对隐匿性感染的影响

3.4 免疫接种后儿童乙肝隐匿性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

3.5 本研究的不足与局限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免疫接种后儿童乙肝隐匿性感染的研究进展

致谢

作者简介

展开▼

摘要

目的:调查我国西南地区父亲和/或母亲为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的HBsAg阴性儿童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疫苗接种后乙型肝炎病毒隐匿性感染(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OBI)的发生率,进行基因变异分析并探讨OBI发生的相关因素,为免疫接种后儿童OBI的流行病学研究奠定基础。
  方法:采集由父亲和/或母亲为HBsAg阳性的HBsAg阴性且接受过乙肝疫苗免疫的儿童血清标本211份。血清学检测由商品化化学发光法(chemiluminescent microparticle immunoassay,CMIA)试剂盒完成。排除年龄小于8m或乙肝疫苗全程免疫接种记录不清的儿童,针对HBV基因组Surface区、Pre-S区、Core/pre-core区及X区利用巢式PCR(nested PCR)检测血清中的HBV DNA,扩增产物纯化后测序并进行基因变异分析,2个或者2个以上区阳性的样本为 OBI阳性。进一步利用荧光定量 PCR(Real-time PCR)进行HBV DNA定量,同时收集了患儿出生史、喂养史等临床资料,分析OBI在该人群中的感染流行及相关因素。
  结果:共有186名患儿最终纳入本研究。我国西南地区父亲和/或母亲HBsAg阳性的HBsAg阴性儿童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后OBI的发生率为4.3%(8/186)。在8名OBI的患儿中,6名患儿的父亲为HBV感染者,2名患儿的母亲为HBV感染者。通过标准株比对,基因进化树及NCBI分型工具分析发现8例患儿中2例为C基因型,其中1例血清型adrq-,另1例血清型未知。3例B基因型及3例B、C基因型共同感染均为血清型adw2。2例被发现存在抗原决定簇‘a’的逃逸突变且其中P77 HBV DNA水平与显性感染相当,因此被认为是“假OBI”。另发现出位于主要亲水区(major hydrophilic region,MHR)的多个突变。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e globulin,HBIG)不会降低OBI的发生率。母乳喂养及顺产并非OBI的危险因素,母乳喂养可能促进保护性抗体的产生。OBI患儿血清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及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水平未见明显异常。
  结论:OBI存在于父亲和/或母亲HBsAg阳性的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后儿童中。HBV S区的突变可能是导致OBI产生的原因。父亲为HBV感染者的孩子存在OBI的情况在本研究中多有发现,应重视父亲为HBV感染者的情况。喂养方式及生产方式对OBI的发生率并无影响。总体而言乙肝疫苗免疫接种效果较好,但对免疫接种后儿童HBV感染以及OBI的筛查仍应给予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对父母为HBV感染者的儿童OBI的筛查。

著录项

  • 作者

    诸葛姝芮;

  • 作者单位

    遵义医学院;

  • 授予单位 遵义医学院;
  • 学科 儿科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崔玉霞;
  • 年度 2015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R512.62;
  •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隐匿性感染; 免疫接种;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