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晚第四纪黄河磴口段河道变迁研究
【6h】

晚第四纪黄河磴口段河道变迁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黄河形成问题研究进展

1.2 后套地区黄河形成演化研究

1.3 选题依据及拟解决问题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质概况

2.2 地理概况

2.3 河流地貌

第三章 钻孔岩芯沉积相研究

3.1 现代不同地貌单元沉积物研究

3.2 钻孔沉积相研究

第四章 沉积地层的探地雷达研究

4.1 探地雷达方法

4.2 沉积露头的探地雷达研究

4.3 探地雷达相的研究

4.4 钻孔处沉积地层的探地雷达研究

第五章 晚第四纪黄河磴口段河道变迁过程

5.1 磴口断面沉积相的空间分布

5.2 晚第四纪黄河磴口段河道变迁过程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河流是人类及众多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哺育人类历史文明的摇篮。同时,作为陆地表层最重要的造貌营力,河流强烈地塑造着各种地表景观,其形成发育记录着区域地貌和环境演化的过程。因此河流的形成与演化历来是河流地貌学研究的重点。黄河作为我国第二大河,其发育形成过程一直是地貌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对于黄河上游和中游的山区河段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和共识。但是,对于上游河段河套盆地中黄河河道的形成变迁研究相对较少,主要是因为研究载体的匮乏和关注度不够。
  本文利用在后套平原磴口断面上钻取的3个深达20 m的沉积岩芯,通过沉积相、环境指标与年代学研究,同时结合探地雷达的测量分析,对该段晚第四纪以来河道的变迁过程进行了研究,初步结果如下:
  1.现代不同地貌单元的物质组成特征:沙漠以细砂为主,中砂含量次之,几乎不含粘土和粉砂,平均粒径在209.25-260.21μm之间,分选较好到中等,近于对称,峰度中等。河床以细砂为主,中砂含量次之,平均粒径在73.51-278.43μm之间,分选中等到差,正偏到很正偏,峰度变化较大,平坦、中等、尖锐、很尖锐均有。漫滩以粉砂为主,细砂含量次之,平均粒径在40.35-66.29μm,分选较差到差,正偏到很正偏,峰度中等到尖锐。湖泊以粉砂为主,粘土含量次之,平均粒径在6.33-36.14μm之间,分选较差,近于对称到很正偏态,峰度中等到尖锐。它们是岩芯沉积相划分的主要依据。
  2.钻孔岩芯共划分出五种沉积相:河床亚相、河漫亚相、牛轭湖亚相、洪积扇相与沙漠相。其中冲洪积扇相主要分布在靠近鄂尔多斯台地的钻孔(DKZ09、DKZ13)中。牛轭湖泊亚相和河床亚相在整个断面间杂分布,表明该区总体是河湖共存的地表景观。河漫亚相在钻孔(DKZ13)沉积物中仅零星分布,说明过去河道未受束缚,行为不稳定以游荡为主,洪水时河道愈加泛滥,使得该区沙质河道的河漫滩二元结构特征更加不明显。沙漠相仅分布在磴口断面的中部(DKZ09)地表1.64 m的深度内,说明乌兰布和沙漠北向扩张的历史较晚。
  3.综合探地雷达影像分析、岩芯沉积结构、环境指标与年代学研究结果,发现该区河道的形成发育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段,即20 ka之前,黄河河道主要在磴口东侧发育,河型为辫状河。20-5 ka,在全断面均有河流发育,黄河表现为多河道的网状河型,河道总体逐渐向西迁移;5-2 ka,黄河主河道在磴口附近出现,河型为曲流河,但狼山山前还发育着部分支道与小规模的湖泊。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