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内毒素耐受状态下胸腺CD4+SP细胞TCRβ链CDR3区的变化和意义
【6h】

内毒素耐受状态下胸腺CD4+SP细胞TCRβ链CDR3区的变化和意义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展开▼

摘要

本课题中按常规方式建立内毒素耐受模型,初步探讨内毒素耐受状态下胸腺CD4+SP细胞TCRβ链CDR3区的变化及其意义。 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两个部分,分述如下: 目的: 第一部分 以5mg/kg浓度LPS腹腔注射,建立内毒素耐受模型并鉴定。利用MACS分选模型小鼠胸腺CD4+SP 细胞,结合Illumina Solexa 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内毒素耐受状态下胸腺CD4+SP细胞的TCRβ链CDR3区的变化。 第二部分 利用OVA转基因模型小鼠,观察内毒素耐受状态下,胸腺发育的CD4+SP细胞对特异性抗原识别及应答的改变。 方法: 第一部分:选取6-8周雌性C57BL/6小鼠,以5mg/kg浓度LPS腹腔注射,建立内毒素耐受模型,注射后72h和8d为实验组;以PBS腹腔注射后72h为对照组。为鉴定内毒素耐受 (endotoxin tolerance, ET) 模型,在LPS耐受模型后72h以10mg/kg浓度LPS大剂量攻击小鼠为耐受组;10mg/kg浓度LPS大剂量攻击小鼠为攻击组。24h 后观察两组小鼠生存率变化;HE 染色观察两组小鼠肺脏和肝脏脏器病理学变化,利用RT-PCR技术检测耐受组和攻击组肺脏和肝脏组织细胞因子TNF-α、IFN-γ、IL-4和IL-10的mRNA表达水平变化。建立耐受模型后,分离对照组和实验组小鼠的胸腺组织,利用免疫磁珠分选技术( magnetic cell sorting,MACS)分选出胸腺中的CD4+SP 细胞,流式细胞术鉴定分选纯度,提取每组细胞基因组 DNA,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随后将各组样本 DNA 送Adaptive Biotechnologies Immune SEQ公司(美国华盛顿医学院),运用多重PCR技术扩增各样本CDR3区,并结合高通量技术对各样本TCRβ链 CDR3区进行测序。测序结束后,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Immuno SEQ对3个实验样本原始序列进行分析。 第二部分:选取6-8周的雌性C57BL/6小鼠,在无菌条件下取其骨髓细胞,以20ng/ml浓度GM-CSF体外诱导培养7天,获得巨噬细胞,流式细胞术鉴定其纯度。利用免疫磁珠分选技术,分选 OVA 转基因(OT-II)小鼠脾脏 CD4+T 细胞; 将 1×105Mψ-OVA 和 4×105CD4+T 细胞共培养 24h,FACS 检测 CD4+T细胞相关功能分子CD62L和CD69的表达水平。以5×106 OT-Ⅱ骨髓细胞过继传输(Adoptive cell transfer, ACT)至Rag-1-/-小鼠体内,24h后再次分别过继传输2×106 Mψ和2×106 Mψ-OVA,24h后以0.5mg/kg浓度LPS腹腔注射,建立内毒素耐受模型,观察各组小鼠体重、胸腺重量, FACS 检测胸腺中OVA-specific-CD4+SP细胞比例及其功能相关分子CD62L、CD69、CD44的表达水平。模型后72h以2mg/kg浓度LPS高剂量攻击小鼠,24h后观察各组小鼠脾脏的重量,HE染色观察小鼠肺脏和肝脏的病理变化;利用RT-PCR技术检测实验组及对照组肺脏和肝脏组织细胞因子 TNF-α、IL-1β、IFN-γ、IL-10、IL-4 及TGF-β的mRNA表达水平变化。FACS检测脾脏中OVA-specific-CD4+T细胞比例及其功能相关分子CD62L、CD69、CD44,功能相关分子IFN-γ和IL-4的表达水平。 结果: 第一部分: 耐受组小鼠生存率为 100%,而攻击组小鼠精神萎靡,行动缓慢,反应迟钝,竖毛,24h内全部死亡。肺脏和肝脏肉眼可见较为严重的病态变化。HE染色结果显示,与耐受组相比,攻击组小鼠肺泡壁明显增厚,淋巴细胞浸润增多,肝小叶结构紊乱。RT-PCR结果显示,与攻击组相比,耐受组肺脏中促炎因子TNF-α、IFN-γ表达明显下调(P<0.05),抑炎因子IL-10表达下调(P<0.05)然而IL-4的表达无差异。肝脏组织中促炎因子IFN-γ的表达显著下调(P<0.05),抑炎因子IL-4和IL-10的表达明显增加(P<0.05)但促炎因子TNF-α也同时上调(P<0.05)。 高通量测序结果分析如下: 1、3组样本TCRβ链CDR3序列中Unique Productive序列/Total Productive序列数目分别为:Control组:9993/23102;72h组:9992/21079;8d组:9995/27549。 2、 各组胸腺 CD4+SP 细胞样本反辛普森指数(1/DS)分别为:Control 组:59112.08;72h组:37188.8;8d组:29921.15。 3、各组胸腺CD4+SP细胞样本TCRβ链CDR3 AA长度分布均呈现以12个氨基酸长度为主的高斯分布,且均高频取用丝氨酸(S)、丙氨酸(A)和甘氨酸(G)。 4、各组样本高频扩增的前10条序列分析显示,Control组和模型8d组存在两条共同的AA序列为:CASSLGQYEQYF和CASSPGTGGYEQYF,而72h组与Control和8d组均无重叠序列。 5、Control组中高频扩增的前20条克隆在72h和8d组中大多呈现低表达或无表达;在72h和8d组出现了同样的现象。 6、72h与8d实验组和Control组三组中共有重叠序列208条,其中72h组中高频表达的前20条序列在Control组和8d组中大多呈现低表达。 7、三组样本 TCRβ 链 CDR3 区 TRBV 基因家族均高频取用 TRBV13-02、TRBV19-01、TRBV03-01;TRBJ 基因家族均高频取用 TRBJ02-07、TRBJ02-05、TRBJ02-01。 8、三组样本TCRβ链 CDR3区TRBV-TRBJ基因配对分析发现,72h组与Control和 8d 组均存在共同的优势配对(>2%)为 TRBV13-02-TRBJ02-07。此外,相比于对照组,在LPS刺激后72h和8d时,出现了新的V-J基因配对。 第二部分: FACS结果显示,体外诱导巨噬细胞纯度达90%以上。显微镜下观察发现,与SP-OVA组相比,Mψ-SP组和Mψ-OVA组中克隆数目显著增多,且Mψ-OVA组中克隆数目增加更为明显;同时,FACS检测得知,活化相关分子CD62L、CD69发生了明显改变(P<0.05)。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体重及胸腺重量检测发现,Mψ和Mψ-OVA两组小鼠体重在前3天均持续下降,第4天开始恢复,第7天恢复到正常水平;此外,与对照组相比,两组小鼠的胸腺重量在模型后72h显著降低(P<0.05),8d后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流式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LPS注射72h后,其OVA-specific-CD4+SP细胞比例在Mψ和Mψ-OVA组中均显著增加(P<0.05);注射8d后其比例明显下降(P<0.05)。此外,比较Mψ和Mψ-OVA组发现, LPS注射后72h , Mψ-OVA组中OVA-specific-CD4+SP细胞比例明显低于Mψ组(P<0.05)。我们检测了其活化相关分子的表达水平发现,Mψ组中,与Control组相比,LPS注射后72h和8d CD69的表达无明显变化,CD62L的比例在72h时明显升高(P<0.05),8d时下降(P<0.05),但仍高于Control组(P<0.05);CD44的比例在三组中均无明显变化。对Mψ-OVA组进行分析发现,相比于Control组,LPS注射后72h,CD69的比例显著升高(P<0.05);CD62L的表达在LPS注射72h后显著上调(P<0.05),而在注射后8d显著下调(P<0.05);CD44则无明显改变。进一步比较Mψ和Mψ-OVA组发现,LPS注射后8d,Mψ-OVA组较Mψ组CD62L的表达明显下降(P<0.05)。其他无明显变化。 攻击实验结果分析显示,Mψ组脾脏的体积和重量较Control组和Mψ-OVA组明显增大(P<0.05)。Mψ和Mψ-OVA两组小鼠肺脏和肝脏HE染色提示,与Mψ-OVA组相比,Mψ组肺泡壁明显增厚,肺脏中淋巴细胞浸润增多,肝小叶结构紊乱。RT-PCR检测发现,与Mψ组相比,Mψ-OVA组肺脏中促炎因子IL-1β、IFN-γ、TNF-α的表达明显下调(P<0.05),抑炎因子IL-10和TGF-β的表达明显上调(P<0.05),IL-4无明显改变;而肝脏中细胞因子的表达均无明显差异。随后,流式结果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脾脏中OVA-specific-CD4+T的比例明显增加(P<0.05),且Mψ组其比例高于Mψ-OVA组(P<0.05);此外,进一步对脾脏中OVA-specific-CD4+T细胞功能相关分子CD62L、CD69、CD44、IFN-γ、IL-4检测发现,与Control组相比,Mψ和Mψ-OVA组CD69和CD44的表达显著增加(P<0.05);此外,与Mψ组相比,Mψ-OVA组中CD69的比例上调更为明显(P<0.05)。同时,攻击实验结果显示:脾脏OVA-specific-CD4+T细胞功能分子IFN-γ、IL-4的表达情况,与Control组相比,Mψ组中IFN-γ和IL-4的表达明显上调(P<0.05)。此外,与Mψ组相比,Mψ-OVA组IFN-γ和IL-4的表达明显下调(P<0.05)。 结论: 第一部分:内毒素耐受状态下胸腺CD4+SP细胞TCRβ链CDR3区发生了改变。 第二部分:内毒素耐受状态下胸腺中 OVA-specific-CD4+T 细胞对特异性抗原的识别和应答均发生了显著改变,同时有利于内毒素耐受的建立。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