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青藏高原东北缘高寒草甸三种植被斑块数量特征及物种构成研究
【6h】

青藏高原东北缘高寒草甸三种植被斑块数量特征及物种构成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绪论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样地设置

1.3 研究内容

1.4 数据统计分析

第二章 两种草地利用强度三种斑块斑块特征及空间格局

2.1 斑块类型及结构(数量和面积)

2.2 斑块等级水平

2.3 斑块地上生物量构成

2.4斑块形状及斑块距离

2.4 小结

第三章 三种斑块的植被构成及土壤特征

3.1 植被特征

3.2 群落生物量及其构成

3.3 土壤养分特征

3.4 小结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斑块化数量特征影响植被演变动态,是草地生态学主要内容之一。研究植被斑块数量特征及物种构成,可揭示草地植被变化和演替的生态学机制。本文在青藏高原两种利用强度高寒草甸上,以火绒草、矮嵩草和高山嵩草斑块为对象,通过对其斑块数量、大小、形状,物种构成及土壤养分特征的系统分析,明晰了3种斑块的数量特征和物种构成变化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对策。主要结果如下:
  1)两种利用强度草地中,火绒草和矮嵩草斑块的斑块数量为,中度﹥重度,斑块大小为中度﹤重度;草地利用强度对高山嵩草斑块的数量和大小无影响。家畜放牧降低草地中大斑块比例,增加小斑块数量。
  2)火绒草斑块为多边形数量占绝对优势,具稳定性弱,扩展和恢复力强的适应生境的可塑性特征,属先占有资源再利用的生存对策;矮嵩草斑块以圆形和圆环形数量占绝对优势,高山嵩草斑块以圆形、圆三角形和葫芦形3种形状构成,二者均具稳定性强,扩展恢复力弱的特征,属掠夺性资源利用型植物。
  3)群落物种数、Gleason和Whittaker指数为,斑块圈﹤过渡圈和CK。除高山嵩草斑块Mountford相似性系数外,火绒草和高山嵩草斑块的Jaccard、Sorenson和Mountford相似性系数为,斑块圈/过渡圈=过渡圈/CK﹥斑块圈/CK;矮嵩草斑块为斑块圈/CK=过渡圈/CK﹤斑块圈/过渡圈。
  4)3种斑块生物量差异体现在禾本科、莎草科、豆科和菊科。土壤矿质养分在斑块类型和位置之间均存在分异,火绒草和矮嵩草斑块土壤K含量,高山嵩草斑块N、P和K含量在斑块不同位置之间有差异,土壤Cu、Fe和Zn对斑块形成反映较敏感。斑块圈土壤N、K、Cu、Fe、Mg、Mn和Zn在斑块类型之间有差异。
  家畜放牧促进草地植被斑块的小型化和破碎化,植被斑块形成打破多物种共存格局;3种斑块形状各异,是其适应不同微生境的结果。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