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青海省宗日遗址植物遗存分析
【6h】

青海省宗日遗址植物遗存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展开▼

摘要

史前人类适应环境的生存策略研究是当前环境考古学的热点研究问题。青藏高原具有独特的高寒环境,是人类最晚定居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史前人类向青藏高原扩散的过程和机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近期研究成果表明,农业推动了5200 cal yr BP(“BP”为“ 距今(1950AD)”年代)以后人类在青藏高原的大规模永久定居。但青藏高原新石器时代已开展的植物考古研究多集中在海拔2500米以下地区,而在海拔超过2500米的地区,新石器晚期(5200-4000 cal yr BP)遗址的系统植物考古研究非常匮乏,是亟待加强的研究工作。 共和盆地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平均海拔3000米,有较为丰富的新石器和青铜文化遗存,发现了与马家窑文化(5300-4000 cal yr BP)大致同时期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宗日文化。人骨碳氮同位素分析显示宗日先民摄食了大量C4植物(很可能为粟黍),在宗日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遗存,显示农业生产可能是宗日先民的重要生产方式。然而,由于该文化遗址的植物考古研究工作的缺失,宗日先民对植物资源利用的方式目前尚不清楚,这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科学问题。 本文在宗日遗址文化地层堆积较为深厚的区域发掘了16平方米探方(4米×4米),发现了三个叠压的文化层,采用网格法逐层采集浮选土样,总计采集浮选土样134份,浮选土量2351升(L)。鉴定出炭化种子4150粒,共有11个种属。并从每一个文化层挑选炭化作物种子做AMS14C测年。结合14C测年结果和相关的考古资料,以及对出土的炭化植物种子所做的量化分析,讨论宗日遗址先民对植物资源利用策略的变化过程,结合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石器-青铜时代早期的植物考古研究,探讨该时期青藏高原东北部不同海拔地区人类对植物资源的利用策略及其影响因素。 本文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 (1)本次试掘发现的早、中、晚三个文化层年代范围分别为4550-4400 cal yr BP、4400-4250 cal yr BP和4150-3950 cal yr BP,大致与马家窑文化中晚期处于同一时期; (2)鉴定的炭化植物遗存共4148粒,包括炭化农作物种子4009粒(黍3374粒,粟635粒),占出土炭化植物种子总数的96.65%。在早、中、晚三期中,农作物的比例分别为94.53%、97.39%和95.16%。其中黍占农作物种子总数的百分比从早期到晚期呈上升趋势,分别为64.18%、81.79%和85.25%,而粟的百分比的逐渐变小,分别为30.35%,15.60%和9.91%; (3)4550-3950 cal yr BP,宗日遗址先民利用的植物资源主要是农作物粟和黍,以黍为主,以粟为辅,农作物资源一直占据着主体地位。此外,宗日先民可能也利用地肤、沙棘等可以药用或食用的野生植物,暗示采集活动存在于宗日先民的生产方式里,但频度较低; (4)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新石器晚期-青铜时代早期(5200-3600 cal yr BP)人类对植物资源利用方式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在空间维度上,海拔高度可能是影响粟黍比例差异的最主要的因素。在时间维度上,气候变化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表现为气候越干冷,黍与粟的比例越大。 本文的研究工作为认识宗日文化先民对植物资源的利用方式提供了关键的植物考古证据,并为认识新石器文化晚期-青铜时代早期青藏高原东北部不同海拔区域人类对植物资源利用方式的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本工作对推进史前人类向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扩散的过程与模式这一当前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有积极的意义,对于宗日遗址出土的粟黍是本地种植还是交换获取的问题,尚需开展更深入的研究工作。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