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的间歇水解—好氧循环生物处理技术研究
【6h】

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的间歇水解—好氧循环生物处理技术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文献综述

1.1难降解有机废水的基本特性

1.2难降解有机废水的种类和来源

1.2.1 印染废水

1.2.2化工废水

1.2.3焦化废水

1.2.4农药废水

1.2.5制药废水

1.3有机废水的生物降解原理

1.3.1厌氧生物降解原理

1.3.2好氧生物降解原理

1.4有机废水的生物处理技术

1.4.1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

1.4.2水解生物处理技术

1.4.3好氧生物处理技术

1.4.4厌氧-好氧联合生物处理技术

1.5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

1.5.1研究目的

1.5.2研究意义

1.5.3研究内容

第二章材料与方法

2.1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2.1.1生物膜载体

2.1.2 活性艳蓝KN-R

2.1.3 2,4-DCP

2.1.4接种污泥

2.1.5实验仪器和试剂

2.2分析测试方法

2.2.1化学需氧量

2.2.2挥发性脂肪酸和碱度

2.2.3活性艳蓝KN-R浓度

2.2.4 2,4-DCP浓度

2.2.5葡萄糖浓度

2.2.6胞外多聚物

2.2.7生物膜干重

2.2.8其它参数

2.3实验方法

2.3.1模拟废水的配制

2.3.2驯化与挂膜

2.3.3实验方法

2.4计算公式

2.4.1 单过程或单个反应器的计算

2.4.2整个工艺过程计算

2.4.3循环工艺中单过程的去除速率计算

第三章生物膜法水解-好氧循环工艺降解活性艳蓝KN-R

3.1生物膜SEM图

3.2水解-好氧串联工艺降解活性艳蓝KN-R

3.2.1葡萄糖浓度的影响

3.2.2活性艳蓝KN-R浓度的影响

3.2.3水解段和好氧段时间分配的影响

3.2.4 中间产物UV/Nisible光谱分析

3.2.5串联过程VFA、pH和碱度的变化

3.3水解-好氧循环工艺降解活性艳蓝KN-R

3.3.1 COD的去除

3.3.2色度的去除

3.3.3 DO的变化

3.3.4 VFA的变化

3.4循环工艺与串联工艺比较

3.4.1 COD的去除

3.4.2色度的去除

3.4.3 VFA的变化

3.4.4 VFA/碱度的变化

3.5本章小结

第四章活性污泥法水解-好氧循环工艺降解活性艳蓝KN-R

4.1循环流量的影响

4.1.1 COD的去除

4.1.2色度的去除

4.1.3 VFA的变化

4.1.4 VFA/碱度和pH值的变化

4.1.5 中间产物UV/Visible光谱分析

4.1.6胞外多糖的变化

4.1.7胞外蛋白质的变化

4.1.8胞外蛋白/胞外多糖的变化

4.1.9 Zeta电位的变化

4.1.10污泥特性的变化

4.2水解/好氧反应器体积比的影响

4.2.1 COD的去除

4.2.2色度的去除

4.2.3VFA的变化

4.2.4碱度、VFA/碱度和pH值的变化

4.2.5胞外多糖和蛋白质的变化

4.2.6 Zeta电位的变化

4.2.7污泥特性的变化

4.3初始染料浓度的影响

4.3.1 COD的去除

4.3.2色度的去除

4.3.3 VFA的变化

4.3.4碱度的变化

4.4本章小结

第五章生物膜法水解-好氧循环工艺降解2,4-DCP

5.1生物膜SEM图

5.2循环流量的影响

5.2.1 COD的去除

5.2.2 2,4-DCP的降解

5.2.3葡萄糖的消耗

5.2.4 VFA的变化

5.2.5碱度的变化

5.2.6 VFA/碱度的变化

5.3曝气流量的影响

5.3.1 DO的变化

5.3.2 COD的去除

5.3.3 2,4-DCP的降解

5.3.4 VFA的变化

5.4不同处理工艺的比较

5.4.1 2,4-DCP的降解

5.4.2 COD的去除

5.4.3 VFA的变化

5.4.4 pH的变化

5.4.5碱度的变化

5.4.6 VFA/碱度的变化

5.5本章小结

第六章活性污泥法水解一好氧循环工艺降解2,4-DCP

6.1循环流量的影响

6.1.1 COD的去除

6.1.2 2,4-DCP的降解

6.1.3 VFA的变化

6.1.4 VFA/碱度和pH值的变化

6.1.5胞外多糖的变化

6.1.6胞外蛋白质的变化

6.1.7胞外蛋白/胞外多糖的变化

6.1.8 Zeta电位的变化

6.1.9污泥特性的变化

6.2水解/好氧反应器体积比的影响

6.2.1 COD的去除

6.2.2 2,4-DCP的降解

6.2.3 VFA的变化

6.2.4碱度、VFA/碱度和pH值的变化

6.2.5胞外多糖和蛋白质的变化

6.2.6 Zeta电位的变化

6.2.7污泥特性的变化

6.3本章小结

第七章结论与展望

7.1结论

7.2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 谢

展开▼

摘要

印染废水和化工废水是典型的两类工业废水。其中,葸醌染料是合成染料中重要的一类,是继偶氮染料之后使用量最大的一类染料,被广泛地应用于纺织、印染等行业。由于其具有很强的水溶性,工业生产中约50%的蒽醌染料残留在生产废水中,导致废水色度极高且难生物降解,这给水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危害。2,4-二氯苯酚(2,4-DCP)是芳香类化合物中用途较广、毒性较大、环境污染较严重的一类化合物,被广泛地用作木材防腐剂、防锈剂、杀真菌剂和一般杀虫剂等。中国、美国EPA等国家都将2,4-DCP列入了“优先控制污染物黑名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