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地方戏曲的现代转型与地域文化之建构——以“湘剧”为中心
【6h】

地方戏曲的现代转型与地域文化之建构——以“湘剧”为中心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湘剧?

2戏曲、文化形式及相关研究

3民族主义、文化建构与地方戏曲

4史料、研究取向与文章结构

第二章 “声色”与“教化”

第一节 清末民初长沙戏曲演出的兴盛及其机制

一戏班与票友社:班社组织的扩展

二老郎庙:戏曲行业的规整

三演剧类型及场所的变迁

第二节 “声色”与“教化”:士绅话语中的戏曲价值评估

第三章 发现文化:地域语境与“湘剧”的建构

第一节 外来剧种在长沙的演出

一京剧

二新剧与现代话剧

第二节《湖南戏考》与“湘剧”的建构

第三节 发现文化:“湘剧”建构的意义及语境

第四章 通往民族之路:民族主义语境下的湘剧改良

第一节 民族主义话语与“省粹”之建构

一新票友

二作为“省粹”的湘剧

三通往民族之路

第二节女伶群体的民族主义化

一 “出局”与“人格”

二黄如顺之死

第五章余论

1转型中的戏曲:一个逐渐分化的领域

2转型中的地域文化: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文试图探索晚清至1930年代“湘剧”在认知与实践层面上的建构过程。自清中叶以来,随着城市商业化进程的推进,地方戏曲演出兴盛起来,演出机制逐渐扩展。这一时期内,在地方精英的价值评估话语中,戏曲的角色在“声色”与“教化”两个范畴之间游移;这使得他们一方面将戏曲排除在正统的文化体系之外;另一方面习惯性地参与到地方戏曲的活动中。晚清至民国初期,在新兴的知识分子重构“文化”的过程中,戏曲被纳入“文化”的范畴;地方戏曲亦获得了文化上的地位,但尚未发展成为一个内部分化的艺术体系。 1920年以来,闲吟曲社的票友群体确立了“湘剧”这一概念,地方戏曲被建构为地域传统与文化的表征,其艺术本质及特征逐渐得以凸显。1930年代前后,在“新票友”群体的推动下,地方戏曲经历了一次民族主义话语的改良运动,地方戏曲的内部体系进一步分化,“湘剧”成为一个更为明晰、高雅的艺术形式,被贴上“省粹”的标签;同时也成为一个负载民族复兴使命的宣传工具。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社会群体竞争性参与评价、界定和阐释地方戏曲的概念及内涵,同时在实践中对“湘剧”进行不同层面的维护与改良。“湘剧”逐渐被建构为一个明晰的、具有独立价值的艺术体系,一个表征地域传统和省籍意识的文化形式,同时也是一个服从于民族主义叙事与政治宣传的有效工具。对“湘剧”建构过程的描述,或许有助于我们从一个较为微观的层面去理解地方文化的现代转型及地方历史的近代过程。

著录项

  • 作者

    刘嘉乘;

  •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

  • 授予单位 厦门大学;
  • 学科 专门史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陈支平;
  • 年度 2009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地方剧艺术;
  • 关键词

    湘剧; 地域文化; 现代转型;

  • 入库时间 2022-08-17 10:24:25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