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区域间劳动力流动、产业集聚与地区差距
【6h】

中国区域间劳动力流动、产业集聚与地区差距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导言

1.1 研究动因

1.2 研究目标、方法和手段

1.2.1 研究目标及相关说明

1.2.2 研究方法与手段

1.3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点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2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经济集聚机制:新经济学地理学的视角

2.2.1 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2.2.2 新经济地理学的经济集聚机制

2.2.3 相关实证研究

2.3 产业集聚与地区差距

2.3.1 集聚与地区差距:NEG之经典理论

2.3.2 产业集聚与地区差距研究的新进展

2.3.3 相关实证研究

2.4 劳动力流动、产业集聚与地区差距

2.4.1 劳动力区域间流动与产业集聚

2.4.2 劳动力区域间流动与地区差距

2.5 简短评论

3 区域间劳动力流动与产业集聚:机理和模型

3.1 引言

3.2 模型

3.2.1 基本假定

3.2.2 消费者

3.2.3 生产者

3.2.4 收入水平

3.2.5 两区域均衡

3.3 集聚效应分析

3.4 数值模拟

3.4.1 外部规模经济效应(ε)对集聚程度的影响

3.4.2 拥挤成本(η)对集聚程度的影响

3.4.3 外部规模经济效应与拥挤成本的交互作用

3.5 小结

4 中国制造业空间分布变迁:数据描述

4.1 引言

4.2 中国制造业空间分布的描述

4.2.1 指标的说明

4.2.2 从地区角度看制造业的地区分布

4.2.3 从行业的角度看制造业的地区分布

4.3 小结

5 中国区域间劳动力流动与产业集聚的实证分析

5.1 引言

5.2 中国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空间分布

5.2.1 劳动力流动发展阶段

5.2.2 总体规模估计

5.2.3 区际劳动力流动的总体特征

5.3 区际劳动力的区域流向

5.3.1 劳动力流入地分布及行业选择

5.3.2 人口流出地来源分布

5.4 回归验证

5.4.1 回归模型的设定

5.4.2 回归结果

5.4 小结

6 中国地区差距与产业集聚的实证分析

6.1 引言

6.2 计量方法及指标数据说明

6.2.1 基尼系数的产业结构分解法

6.2.2 泰尔指数的地区构成分解法

6.2.3 指标数据说明

6.3 改革以来中国地区差距演变趋势及产业构成

6.3.1 地区收入差距的总体趋势

6.3.2 地区差距的产业构成

6.4 收入差距的地区分解

6.5 按产业结构分解基尼系数的变化

6.6 小结

7 中国劳动力流动、地区差距与区域协调发展

7.1 引言

7.2 理论模型

7.2.1 模型的基本假设与初始均衡

7.2.2 城市居民效用最大化问题

7.2.3 政策分析

7.3 中国劳动力区域间流动对地区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

7.3.1 方法的选取

7.3.2 数据来源和参数估计

7.3.3 结果分析

7.4 小结

7.5 本章附录

8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经济增长往往伴随着经济活动空间布局的深刻变化,这种变化带来了包括劳动力空间流动、经济活动区域分布不平衡以及区域收入差距扩大等现象。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创造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奇迹,但整体的快速增长并没有实现区域间的均衡发展,地区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活动和产业也发生了广泛的空间上的集聚现象,形成了以沿海为中心,西部为外围的中心—外围格局。产业的集聚必然伴随着劳动力的跨区域的流动,中国非农产业向沿海地区集聚的过程也是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的过程。这一现象促使思考劳动力流动、产业集聚与地区收入差距之间的内生性关系,寻找中国地区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以及分析区域间劳动力流动对地区差距的作用机理。从而为我国实现空间效率和区域协调发展二者携手并进服务。
  本文将沿着劳动力跨区域流动—产业集聚—地区差异主线展开,在新经济地理学的框架下探讨跨区域劳动力流动、产业集聚与地区收入差距之间的内生性关系,梳理这三个变量之间的作用机理,并运用理论分析结果,对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所引起的中国劳动力跨区域流动与地区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现象进行解释。
  首先,从地区与制造业行业的角度描述了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状况。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地区的制造业分布发生了根本变化,大部分工业行业已转移到了东部沿海地区,使得中国大陆地区已经演化成一个这样的产业布局:东部沿海地区成为制造业的中心、中西部地区成为低效率的农业外围区域,一种新的地区“二元”经济结构在中国业已形成。
  其次,就劳动力流动与产业集聚的内在机理进行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认为,劳动力流动与产业集聚存在一种正反馈的内在关系。从实证依据看,劳动力向沿海地区流动将仍是目前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形式,并将持续一段时间。从这个意义上,在现阶段,劳动力流动、产业集聚的趋势还不可逆转。
  再次,对地区差距进行产业结构分解。发现,地区差距的演变不仅与第二、三产业的产值的份额的提高存在密切关系,而且与第二、三产业的集中度密切相关,非农产业的空间不平衡分布和第二产业产值份额的居高不下是地区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
  最后,分析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对经济效率及地区差距的影响。通过一个“中心—外围”理论模型的分析表明,劳动力区域间自由流动有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和地区差距的收敛。同时实证分析结果也表明,劳动力跨区域流动是缩小区域差距的有效途径。
  本文认为,地区差距扩大是市场化改革、对外开放和产业集聚在目前阶段的暂时性的必然结果。继续推进经济向沿海地区的集聚是中国实现空间效率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最佳战略选择。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