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疗效与抗血小板膜糖蛋白抗体(GPⅡb/ⅢaAh)的相关性研究
【6h】

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疗效与抗血小板膜糖蛋白抗体(GPⅡb/ⅢaAh)的相关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前言

文献研究

1.祖国医学对ITP的认识及治疗

2.现代医学对ITP的认识及治疗

3.对血小板膜糖蛋白及流式细胞术的认识

实验研究

材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2.实验材料

3.实验方法

4.监测及疗效判断标准

5.数据收集及统计学处理

结果

讨论

结论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缩略语表

附录二 综述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研究进展

附录三 图片资料

致谢

附录五 个人简介

展开▼

摘要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辨证治疗、西医对照治疗这三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ITP)患者治疗前后出血症状的改善程度、血小板计数的变化与抗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Ah)相关性进行研究。 方法:收集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及贵州省人民医院确诊ITP患者,共计47例,并将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的患者作为治疗组,贵州省人民医院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将治疗组分为中医治疗组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中医治疗组采用中医辨证分型,其中血热妄行证:治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方用白虎汤加减;阴虚火旺证:治以滋阴降火,宁络止血,方用茜根散加减;气不摄血证:治以补气摄血,方用归脾汤加减。方药剂量根据患者体质、病情、年龄等因素个性化裁定,用法均为水煎服,3次/日,每日一剂。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是中医辨证论治结合西医治疗(针对血常规提示血小板计数低于20*10^9/L的患者及有明显出血倾向的患者),采用泼尼松治疗(1mg/kg/天),在血小板计数接近正常或者正常后逐步减量,一般是每周减量5mg(具体视血常规结果调整),直到停用激素,纯中药维持治疗,对于病情危重者,采用静脉用药。西医对照治疗组给予糖皮质激素,药物使用方法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中的西药治疗相同,以上分组均是3个月后判断疗效。治疗前后取外周血测定血小板计数,检测肝肾功能,监测血糖和血压,应用流式细胞术(flowcytometrymethod,FCM)测定抗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Ah)的含量(即CD41、CD61的水平),并将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CD41、CD61水平及患者出血症状改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评价。 结果:从三组的疗效分析来看,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疗效优于中医治疗组和西医对照治疗组,但中医治疗组中有部分患者是经西药治疗无效或疗效不佳的病例,在使用中医辨证治疗后血小板计数提升,出血症状得到控制。本实验以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的差值分别和CD41、CD61的水平做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CD41、CD61含量的高低与疾病的治疗效果呈正相关性,即CD41、CD61表达高者治疗效果较好,表达低者治疗效果较差。治疗过程中观察出血控制情况发现,中医辨证治疗可以快速控制出血,并且疗效的稳定性明显优于西医治疗。治疗前后检测患者的肝肾功能、血糖、血压,发现西医对照治疗组的副作用明显高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中医治疗组。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ITP疗效可靠,在中医治疗组中有部分是对西药治疗无效的ITP患者,采用中医治疗能使血小板计数稳步上升,取得较好的疗效。抗GPⅡb/ⅢaAh含量的高低与疾病的治疗效果呈正相关性,即CD41、CD61表达高,治疗效果较好,反之则效果较差,说明治疗过程中检测CD61、CD41的水平,有助于判断疗效。单纯使用中医药辨证治疗无明显的副作用,在使用西药治疗过程中结合中医辨证治疗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增强疗效,提高血小板计数,并减轻西药的副作用,同时试验发现使用中医药辨证治疗可快速控制出血症状,纠正出血倾向,并且远期疗效好,不易复发。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