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明代福建军事武艺与民间武艺的交融与发展
【6h】

明代福建军事武艺与民间武艺的交融与发展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资料法

1.3.2 田野调查法

1.3.3 专家访谈法

1.3.4 逻辑分析法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1 国外文献综述

1.4.2 国内文献综述

1.5 相关概念的阐述

1.5.1 “武术”与“武艺”辨析

1.5.2 “军事武艺”与“民间武艺”的异同

2 明代福建军事武艺与民间武艺交融与发展的社会环境

2.1 政治法令是促进军事武艺发展的主要因素

2.2 经济的繁荣为军事与民间武艺的交融与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2.3 中原文化的输入为福建武艺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3 海防思想及措施成为军事武艺与民间武艺沟通的桥梁

3.1 “寓兵于农”的军事——经济体制

3.2 “卫所制”是促进军事武艺发展的润滑剂

3.2.1 卫所兵的来源

3.2.2 卫所兵的武艺训练

3.3 海防思想及措施

3.3.1 城堡建设

3.3.2 福建水寨的创立

3.3.3 山寨

4 明代福建军事武艺与民间武艺的交融

4.1 武学的建立与武举制的推行为军事武艺与民间武艺的交融提供了制度保障

4.1.1 武学为军队培养了大批军事将领

4.1.2 武举制为军队选拔了大量将才

4.1.3 武学与武举在军队与民间的实行情况

4.2 战争推动了军事武艺与民间武艺的交融

4.2.1 农民起义推动了民间武艺的发展

4.2.2 抗倭战争促使社会各阶层练武和钻研武艺

5 明代福建军事武艺与民间武艺的发展

5.1 武学的建立与武举制的推行促进了福建武术的发展

5.1.1 开创了民间武术发展的新局面

5.1.2 形成了文武并重的价值观念

5.1.3 提高了武学生的技击水平和理论修养

5.2 民间武术家与军事武术家的双向交流促进了武艺的发展

5.2.1 军事武艺不断从民间吸收养分

5.2.2 民间武艺组织传拳授艺的内容具有军事色彩

5.3 军事战争促进了兵器的革新

5.3.1 狼筅的创造与应用

5.3.2 藤牌的发展

5.3.3 俞大猷发明的战车

5.3.4 俞家棍的流传

5.3.5 刀的借鉴与发展

5.4 兵学思想对福建武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5.5 明代武艺流派的发展为福建武艺流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6 结论

6.1 明代福建军事武艺与民间武艺以实战技击为主

6.2 武举入仕制度成为军事武艺与民间武艺交融与发展的桥梁

6.3 抗倭斗争是军事武艺与民间武艺交融与发展的主动力

6.4 军事著作为福建武术走向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5 明代武艺体系的形成为福建武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展开▼

摘要

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在巩固江山的过程中实行了“寓兵于农”的经济—军事体制,并根据全国地理山河形式在要塞重镇及沿海实行卫所制,加强军事训练;同时建武学,立武举,广泛吸纳军中及民间武术人才,为军事所用。这些措施使经济和军事都有很大发展。但进入明中叶后,政治腐败,军备废弛,军事问题突出。明正德年间,福建邓茂七、叶宗留领导的农民、矿工起义,给明朝廷以极大的打击。邓茂七的起义军曾多达十几万众,活动范围遍布八闽及浙江、江西,全国震动。倭寇也借机大肆侵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御倭成为明廷面临的重要军事问题。明代的福建作为抗倭斗争的最前沿,战事不断。在抗倭斗争中,中国最杰出的军事将领被派遣到福建亲自指挥作战。他们总结实战经验教训,结合福建地域特点,广泛汲取民间武艺特色,改进和创造新的兵器、战术和阵法,锤炼了福建人民的胆识和武艺。福建各地的乡民也纷纷组织起来操练武艺,挖沟筑寨,配合戚继光、俞大猷大军抗击倭寇,形成了全民皆兵的态势。明代福建的军事武艺与民间武艺正是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有机的完成了交融与发展。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以明代福建军事武艺与民间武艺为研究对象,对它们交融的方式、方法、形式、内容等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探索明代福建军事武艺与民间武艺交融与发展的基本思路。1、明代福建武艺的主要特点是注重实战,讲究技击;2、武举入仕制度成为军事武艺与民间武艺交融与发展的桥梁;3、抗倭斗争是军事武艺与民间武艺交融与发展的主动力;4、军事著作为福建武术走向成熟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5、明代武艺体系的形成为福建武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