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小儿积滞体质的初步研究
【6h】

小儿积滞体质的初步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般资料

1.2 纳入人群

1.3 剔除人群

2 研究内容

3 研究方法

3.1 小儿积滞体质概念内涵框架的制定方法

3.2 调查问卷的设计方法

3.3 小儿积滞体质的判定方法

3.4 调查方法

3.5 质控方法

3.6 统计方法

3.7 技术路线

4 研究结果

4.1 小儿积滞体质在人群中的分布状况

4.2 小儿积滞体质的常见表现

4.3 小儿积滞体质的影响因素

5 讨论

5.1 中医小儿体质的认识

5.2 中医小儿积滞体质的认识

5.3 积滞与小儿积滞体质的关系

5.4 小儿积滞体质概念内涵框架的建立与评价

5.5 问卷设计与临床关联性的分析与评价

5.6 小儿积滞体质常见表现的分析与认识

5.7 小儿积滞体质分布状况的分析与认识

5.8 小儿积滞体质影响因素的分析与认识

结论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小儿积滞体质相关研究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展开▼

摘要

目的: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初步探讨和研究小儿积滞体质的分布状况、常见表现、相关影响因素,为探索小儿积滞体质特点、防治疾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设置小儿积滞体质调查表(医师版、家庭版),在河南省实验幼儿园开展1873名3~7岁小儿的体质问卷调查,分别由医务人员及小儿监护人共同完成问卷表的填写。由研究人员完成数据的Excel录入,并运用SPSS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卡方检验、频数统计、相关性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统计分析方法,取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结果:
  1)发出问卷1873份,回收有效问卷1698份,完成1698例小儿体质问卷调查。
  2)调查显示在1698人中小儿积滞体质发生率为31.8%(540人)。其中男孩为31.99%(301人),女孩为31.57%(239人);性别无差异性。>4岁且≤5岁积滞体质发生率最高,达36.67%(165人),>6岁且≤7岁积滞体质发生率最低,为27.17%(125人);年龄有差异性。
  3)对540名积滞体质的小儿的常见表现进行频数分析,有14项频数在70%以上:肉轮色深、夜眠不安、口臭、偏食、膏梁厚味、腹痛、乳蛾、苔厚腻、磨牙、纳呆、呕吐、腹胀、大便干硬、大便味重,其中前6项的频数在80%以上。对频数在70%以上且显著性水平P<0.05的14项积滞体质常见表现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性按强弱排列依次是纳呆、腹胀、口臭、腹痛、大便味重5项。
  4)统计显示小儿积滞体质的影响因素中最为危险的因素是饮食因素(偏食、膏梁厚味、喜冷饮)、医药因素(使用抗生素)、性格情志因素(脾气急躁、爱打人、易惊吓)以及疾病因素(咳嗽)。
  结论:
  1)初步完成了1698名幼儿园孩子的问卷调查,显示小儿积滞体质的发生率为31.8%(540名),说明小儿存在积滞体质的可能。
  2)小儿积滞体质状态以脾胃功能紊乱的表现为主,其中纳呆、腹胀、口臭、腹痛、大便味重为主要表现,大便干硬、偏食、呕吐、膏梁厚味、夜眠不安、磨牙为次要表现,提示当小儿出现上述表现时要积极关注或干预。
  3)小儿积滞体质发生的危险因素既包括饮食习惯,尤其有偏食、嗜食膏梁厚味、喜冷饮习惯的小儿容易发生积滞体质,提示培养小儿正常的饮食习惯及纠正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可以减少小儿积滞体质的发生;还包括经常使用抗生素,因此合理使用抗生素可以避免小儿积滞体质发生;当小儿出现脾气急躁、易受惊吓、爱打人时需要积极关注和调理。
  4)小儿积滞体质与性别无关联性;与年龄有相关性。应重点关注>4岁且≤5岁的小儿积滞体质状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