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新型胆道引流管的设计与临床应用研究
【6h】

新型胆道引流管的设计与临床应用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英文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改良胆道外引流管与传统胆道外引流管治疗恶性肝门部胆道梗阻疗效的对比研究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材料与设备

3.方法与步骤

结果

1.测量数据

2.实验组与对照组临床治疗效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胆道支架联合 125I放射性粒子条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疗效

资料与方法

2.材料与设备

3.方法与步骤

结果

1.手术成功率及支架、放射性粒子条植入情况

2.临床表现

3.术后随访情况

4.生存分析

5.术后并发症

讨论

1.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现状

2.胆道支架联合腔内照射的临床疗效

3.介入操作的相关问题

4.胆道支架联合 125I放射性粒子条腔内照射的不足及改进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的现状

展开▼

摘要

第一部分:改良胆道外引流管与传统胆道外引流管治疗恶性肝门部胆道梗阻疗效的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改良胆道外引流管的可行性与临床疗效。
  方法:120例恶性肝门部胆道梗阻患者随机分为改良胆道外引流管治疗组60例(实验组),传统胆道外引流管治疗组60例(对照组),根据引流管的不同放置位置,测量引导导丝在胆道内的长度,依此改良引流管,并使用改良后的引流管对实验组患者进行胆道引流,对照组患者则使用传统的胆道外引流管进行引流,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120例患者均进行了引流段长度的测量,右侧入路到左胆管分支所测长度(65.16±12.28mm)、右后支到右前支所测长度(56.00±10.30mm)、左侧入路到右胆管分支所测长度(70.74±24.24mm),治疗后两组患者术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均较术前下降,但实验组术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临床症状得以改善。
  结论:应用改良后的胆道外引流管较传统胆道外引流管能更有效的治疗恶性肝门部胆道梗阻,是一种简便易行、有效、性价比高的胆道减压方法。
  第二部分:胆道支架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条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胆道支架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条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
  方法:自2010年10月起连续就诊的,经临床诊断(部分经病理检查)证实为恶性梗阻性黄疸,胆道造影可行支架植入术的、无重要脏器功能障碍的、无全身多处转移的、预计生存期超过3个月以上的患者纳入研究。40例患者被纳入本研究,随机分成2组,实验组20例,对照组20例。对照组患者按常规行胆道支架引流,实验组患者在支架植入的基础上,引入125I放射性粒子条行近距离腔内照射。术后随访至2013.4.15。观察术后患者的黄疸消退情况、支架通畅情况、生存期及并发症情况。本研究中,2组患者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生存时间的比较采用生存分析。
  结果:两组患者均手术成功,无手术相关死亡。实验组胆红素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与对照组同期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实验组在胆道引流方面与对照组无差异;实验组术后3个月肝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而血常规则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I125粒子对肝功能、造血系统无明显抑制作用;实验组在3个月、6个月支架通畅率与对照组相比(P<0.05,P<0.001),说明125I粒子抑制胆道病灶进展有显著作用;中位生存期[实验组45周,对照组40周(x2=0.033,P<0.05)],实验组在延长患者生存期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实验组患者出现胆道感染2例、菌血症3例;对照组患者出现胆道感染1例、菌血症2例(x2=0,P>0.05),放射性粒子条并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结论:胆道支架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条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方便、可行,相对单纯支架引流,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不影响胆道引流,不影响肝功能和造血系统的基础上,提高支架的通畅率,又能延长患者生存期。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