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不同处理方法对牙颈部非龋性硬化牙本质粘接强度及粘接界面影响的实验研究
【6h】

不同处理方法对牙颈部非龋性硬化牙本质粘接强度及粘接界面影响的实验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语表

前言

第一部分:不同处理方法对牙颈部非龋性硬化牙本质和正常牙本质抗剪切强度影响的对比研究

1.1 实验材料和设备

1.2 实验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第二部分: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比较不同处理方法对牙颈部非龋性硬化牙本质和正常牙本质粘接界面微观结构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和设备

2.2 实验方法

2.3 CLSM观察

2.4 统计学分析

2.5 结果

2.6 讨论

第三部分: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比较不同处理方法对牙颈部非龋性硬化牙本质和正常牙本质粘接界面纳米渗漏情况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和设备

3.2 实验方法

3.3 CLSM观察

3.4 统计学分析

3.5 结果

3.6 讨论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牙颈部非龋性硬化牙本质粘接修复的研究进展

致谢

展开▼

摘要

楔状缺损是口腔临床常见病之一,缺损部位牙本质表面高度矿化,称为牙颈部非龋性硬化牙本质(cervical sclerotic dentin,CSD)。由于硬化牙本质表面矿化程度高,牙本质小管中大量矿物盐沉积,造成其渗透性差,临床上常出现树脂充填修复后充填体脱落、边缘微渗漏甚至继发龋等情况。本实验旨在使用不同方法分别处理硬化牙本质及正常牙本质表面,对其抗剪切力和粘接界面做比较研究,以期能对临床硬化牙本质的树脂粘接修复提供帮助。
  第一部分:
  目的:不同处理方法对牙颈部非龋性硬化牙本质和正常牙本质抗剪切强度影响的对比研究。
  方法:收集40颗因牙周病新鲜拔除的具有典型楔状缺损的无龋前磨牙,随机分为4组(C1、C2、C3、C4)作为实验组,每组10颗;收集40颗因正畸新鲜拔除的无龋前磨牙,磨除冠部牙釉质暴露牙本质,随机分为4组(N1、N2、N3、N4)作为对照组,每组10颗。分别用不同方法处理:C1、N1组用自酸蚀粘接剂Easy One直接粘接;C2、N2组用15% EDTA处理60s后Easy One粘接;C3、N3组用35%磷酸处理30s后Easy One粘接;C4、N4组用35%磷酸处理30s后全酸蚀粘接剂Single Bond2粘接。处理后的各组标本经复合树脂充填光照,置于冷热循环仪中冷热循环5000次,万能材料试验机测试各组粘接界面的抗剪切强度,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各组断裂面。
  结果:⑴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牙本质类型与处理方法的不同对抗剪切强度有显著影响(P<0.05)。⑵CSD组中C1组抗剪切强度最小(P<0.05),C2、C3、C4组抗剪切强度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⑶ND组中4组抗剪切强度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⑷经相同方法处理的牙本质表面,ND组抗剪切强度均大于CSD组;⑸不同牙本质类型及不同处理方法所产生的粘接界面断裂模式发生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①硬化牙本质的粘接强度弱于正常牙本质;②在使用自酸蚀粘接系统粘接时,EDTA预处理硬化牙本质表面能提高牙本质的粘接强度,其效果与磷酸处理组相似;③不同牙本质类型、不同牙本质表面处理方法对硬化牙本质粘接界面断裂模式无明显影响。
  第二部分:
  目的: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比较不同处理方法对牙颈部非龋性硬化牙本质和正常牙本质粘接界面微观结构的影响。
  方法:收集40颗因牙周病新鲜拔除的具有典型楔状缺损的无龋前磨牙,随机分为4组(C5、C6、C7、C8)作为实验组,每组10颗;收集40颗因正畸新鲜拔除的无龋前磨牙并人工制备楔状缺损,随机分为4组(N5、N6、N7、N8)作为对照组,每组10颗。分别用不同方法(同实验一)处理后复合树脂充填光照,以罗丹明B为荧光剂,用CLSM(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比较各组粘接界面的超微结构。
  结果:⑴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牙本质类型与处理方法的不同对树脂突长度及混合层厚度有显著影响(P<0.05)。⑵CSD组中 C6组树脂突长度及混合层厚度显著大于C5组(P<0.05),C6组与C7组树脂突长度及混合层厚度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8组树脂突长度、混合层厚度高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⑶ND组中N8组混合层最厚(P<0.05),N5、N6、N7组混合层厚度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⑷经相同方法处理的牙本质表面,ND组树脂突长度及混合层厚度均分别大于CSD组(P<0.05);⑸全酸蚀粘接剂分别处理CSD组及ND组所产生的树脂突长度及混合层厚度均大于自酸蚀粘接剂处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①使用相同的处理方法处理牙本质表面,硬化牙本质的混合层厚度和树脂突长度均小于正常牙本质,粘接效果较差;②在使用自酸蚀粘接系统粘接时,EDTA预处理硬化牙本质表面能增加混合层厚度与树脂突长度,从而提升粘接强度,其效果与磷酸处理组相似。
  第三部分:
  目的:应用CLSM观察不同处理方法对牙颈部非龋性硬化牙本质和正常牙本质粘接界面纳米渗漏的影响。
  方法:收集40颗因牙周病新鲜拔除的具有典型楔状缺损的无龋前磨牙,随机分为4组(C9、C10、C11、C12)作为实验组,每组10颗;收集40颗因正畸新鲜拔除的无龋前磨牙,人工制备楔状缺损,随机分为4组(N9、N10、N11、N12)作为对照组,每组10颗。分别用不同方法(同实验一)处理后复合树脂充填光照;处理后的各组样本用自凝塑料封闭根尖孔,分别浸泡于1wt%的罗丹明B酒精溶液中24h,并放置于冷热循环仪中冷热循环5000次,硬组织切片机切片后用CLSM观察比较各组粘接界面的纳米渗漏情况。
  结果:⑴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牙本质的类型、处理方法的不同对纳米渗漏长度均有显著影响(P<0.05)。⑵CSD组中C10组纳米渗漏长度显著短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12组纳米渗漏长度最大,与其他3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9、C11组纳米渗漏长度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⑶ND组中,N12纳米渗漏长度最长,与其他3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9、N10、N11组纳米渗漏长度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⑷经相同方法处理的牙本质表面,ND组纳米渗漏长度均大于C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⑸全酸蚀粘接系统分别处理CSD组及ND组所产生的纳米渗漏长度均大于自酸蚀粘接系统处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①使用相同的处理方法处理牙本质表面,硬化牙本质的纳米渗漏长度均小于正常牙本质;②与全酸蚀粘接系统相比,自酸蚀粘接系统能够减少牙本质粘接所产生的纳米渗漏;③在使用自酸蚀粘接系统粘接时,EDTA预处理硬化牙本质表面能减小纳米渗漏的长度,其效果优于磷酸处理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