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磁共振影像的不同组织构象垂体腺瘤血供及微血管构筑研究
【6h】

基于磁共振影像的不同组织构象垂体腺瘤血供及微血管构筑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及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创 新 点

第二部分:区域血供不均促使垂体腺瘤发生囊变:MRI初步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创新点

第三部分:垂体腺瘤内部血管构筑与组织构象形成的关系

前言

研究对象及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创新点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垂体腺瘤的MR影像技术

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垂体腺瘤是颅内常见的肿瘤之一,多数病例以手术治疗为主,但目前手术治疗效果还不甚满意。如何提高垂体腺瘤的治疗效果仍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临床上发现,垂体腺瘤的组织构象不尽相同,有的为实质型,有的为囊变型。同时,在MRI上,有时还可以见到垂体腺瘤内有条索样改变、海绵状改变等特殊影像特征。这些不同组织构象的垂体腺瘤,其临床特征、血供特点以及可能的病理机制也许也存在不同,目前的研究结果还不能满意地解释。进一步研究这些组织构象类型的临床特征及内在联系,或许可以为垂体腺瘤的术前评估、手术策略的制订和预后判断提供有益的参考。
  方法:⑴取2014年5月-2016年10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垂体腺瘤患者,将具有完整的临床影像资料、手术资料以及病理检查结果的病例纳入研究。按不同组织构象分为:实质型(n=68)、囊变型(n=44)、条索征型(n=12)、海绵征型(n=5),分析这四种组织构象垂体腺瘤临床特征及意义(条索征型及海绵征型可伴或不伴有囊变)。⑵取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连续收集79例的垂体腺瘤患者按是否存在囊变分成实质组(n=40)和囊变组(n=39);对实质性的垂体腺瘤进行动态增强磁共振扫描,并计算不同区域的最大增强斜率(SSmax,反映该区域的血供)。观察并统计囊变组的肿瘤囊变位置。⑶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74例垂体腺瘤患者的病理组织蜡块。对蜡块进行切片,行CD34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肿瘤内部的微血管信息,然后对免疫组化染色后的玻片进行拍照,最后将所拍得的(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贝塞斯达,马里兰州,美国)照片导入Image J影像分析软件中进行微血管信息(包括血管密度、平均血管面积占比、平均血管周长、平均血管最短径以及血管圆度等)的提取与分析。
  结果:①在129例垂体腺瘤中,共出现条索征者12例,出现海绵征者5例,所有出现海绵征及条索征的病例均为大腺瘤或巨大腺瘤。实质型垂体腺瘤68例,其平均肿瘤最大径为(2.27±1.06)cm;囊变型垂体腺瘤44例,其平均肿瘤最大径为(2.84±1.12)cm;条索征型垂体腺瘤12例,其平均肿瘤最大径为(3.65±1.01) cm;海绵征型垂体腺瘤5例,肿瘤的平均最大径为(3.02±1.43)cm。不同组织构象的垂体腺瘤的最大径存在差异(P<0.05),条索征型垂体腺瘤最大径显著大于实质型及囊变型垂体腺瘤(P<0.05)。通过比较不同组织构象垂体腺瘤的生长方向可以发现:各类型垂体腺瘤向海绵窦扩展的程度(按照Knosp-Steiner分级)无统计学差异(P>0.05);条索征型垂体腺瘤更容易向鞍上及蝶窦方向生长,与实质型及囊变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本组129例垂体腺瘤中,CD34表达阴性的有109例,比较不同组织构象垂体腺瘤之间的CD34表达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Ki67的表达情况,其中Ki-67的表达大于3%的共有27例(占20.9%),比较不同组织构象垂体腺瘤之间的Ki67表达情况,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不同组织构象垂体腺瘤的侵袭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组织构象的垂体腺瘤,免疫组化激素类型的表达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实质型垂体腺瘤上部 SSmax为(2.52±1.18),下部 SSmax为(2.89±1.46),左侧 SSmax为(2.71±1.31),右侧 SSmax为(2.66±1.29),上下两部分的 SSmax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垂体腺瘤囊变的位置按上部、下部、左侧、右侧及其他分离,发现囊变主要位于上部,占48.7%。实质型垂体腺瘤的最大径与肿瘤上部SSmax(r=0.124,P=0.449)和肿瘤下部SSmax(r=0.269,P=0.093)均无明显的相关性;将肿瘤最大径与上下部SSmax差值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见两者存在正相关(r=0.463,P=0.003)。③对不同组织构象垂体腺瘤的微血管密度进行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条索征型垂体腺瘤的微血管密度最低(24.00±12.65)与实质型(44.76±18.8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质型与囊变型微血管密度(41.05±15.43)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囊变型垂体腺瘤平均血管周长(53.99±13.83μm)较实质型(44.04±13.05μm)和条索征型(42.69±13.08μm)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圆度在不同组织构象之间也存在差异,囊变型垂体腺瘤血管圆度低于实质型及条索征型(P<0.05)。不同激素类型的垂体腺瘤之间的微血管密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平均血管面积占比、血管平均周长、血管圆度等之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零细胞型垂体腺瘤,FSH型垂体腺瘤的微血管密度更高,平均血管周长更长,但圆度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激素型较零细胞型血管密度高,圆度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SH型与PRL型比较各微血管参数,除微血管密度及血管圆度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74例垂体腺瘤的肿瘤最大径与平均血管计数、平均血管面积占比、平均血管周长、平均血管最小径及平均圆度等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Ki-67>3%的垂体腺瘤,相比Ki-67<3%的垂体腺瘤,未见微血管参数上的差异(P>0.05);比较垂体腺瘤微血管参数与侵袭性的关系,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⑴不同组织构象垂体腺瘤的肿瘤最大径存在明显差异,这反映了不同组织构象垂体腺瘤可能存在不同肿瘤细胞增殖的速度及细胞代谢特性。⑵不同组织构象垂体腺瘤的扩展方向存在差异,条索征型的垂体腺瘤更趋向鞍上及蝶窦扩展,而较少向两侧海绵窦扩展。⑶应用磁共振动态增强影像技术对在实质型垂体腺瘤的区域血供进行分析,发现随着肿瘤体积的增大,肿瘤的血供并不随之增强。但随着肿瘤最大径的增加,肿瘤出现区域血供的分化,肿瘤上部的血供常弱于下部的血供,垂体腺瘤的上部区域成为易发梗死囊变的“扳机点”。这可能是垂体腺瘤囊变常出现在肿瘤上部的原因。⑷不同组织构象的垂体腺瘤存在肿瘤微血构筑上的差异。囊变型垂体腺瘤相较实质型垂体腺瘤,微血管密度无明显差异,但血管的形态存在差异。这可能与肿瘤发生囊变后,为保证肿瘤的血供,剩余的实质部分发生了微血管的适应性调整有关。条索征型垂体腺瘤的血管密度最低,血管形态较为规整,这提示条索征型垂体腺瘤的血供较不丰富,可为此类型垂体腺瘤的手术策略制订提供参考。⑸不同免疫组化分型的垂体腺瘤存在微血管构筑的差异,不仅存在血管密度的差异,血管形态也存在差异。垂体腺瘤血管生成的主要调控因素可能是激素,这与其他部位的肿瘤有所不同。垂体激素不仅影响垂体腺瘤的血管密度,还影响垂体腺瘤的血管形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