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8—12岁儿童屈光档案的建立及近视防控方案初步效果分析
【6h】

8—12岁儿童屈光档案的建立及近视防控方案初步效果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附录

引言

研究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结果

1 屈光档案基本资料

2 屈光要素在性别中的差异性分析

3 屈光要素在眼别中的差异性分析

4 屈光要素在不同年龄的差异性分析

5 屈光要素在不同屈光状态的差异性分析

6 屈光要素与球镜的相关性分析

7 单光框架眼镜与角膜塑形镜在控制儿童近视的初步疗效评价

讨论

一、关于儿童屈光档案的建立

二、儿童近视防控方案

三、本实验方案的缺陷及未来研究方向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非手术方法防控近视新进展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建立8—12岁儿童屈光档案,完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屈光流行病学资料,并分别应用单光框架眼镜、夜戴型角膜塑形镜6个月,初步评价其对儿童近视发展的防控效果。
  方法:1.对2015年12月至2017年3月期间,就诊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屈光门诊的8—12儿童,记录用眼习惯并进行相关眼部检查:眼位、眼球运动、裸眼视力、非接触式眼压、主导眼、眼前节、眼底、托吡卡胺散瞳验光、最佳最正矫正视力,并用眼光学生物测量仪Lenstar测量眼轴、角膜厚度、前房深度、晶体厚度、角膜曲率等屈光要素,记录建立屈光档案,每半年复查一次。应用配对t检验、独立t检验、方差分析、person相关性检验等统计学方法,横断面分析排除特殊眼部疾病的8—12岁儿童的屈光情况。2.回顾性分析我院屈光档案中,8—12岁排除相关疾病及家族史的儿童,且屈光度:-0.50D<球镜≤-6.00D,散光≤-1.50D,观察窗前6月散瞳验光后,依照配镜原则足矫验配单光框架眼镜,每3个月复查,后6月常规验配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每月复查,停戴3—4周复查眼轴及屈光度,自身对照观察前后6个月屈光度及眼轴变化,应用配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本研究共建立符合条件的儿童屈光档案323份,年龄10.24±1.41岁,男性154人,女性169人,81.4%主视眼为右眼,双眼或单眼近视者占91.33%,68.11%伴有不同程度的散光,且以顺规散光为主(91.91%);2.男性眼轴及前房深度较女性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089,P<0.01);男性角膜曲率较女性小,即角膜前表面较平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k1=-8.646, P k1<0.01;tk2=-8.847,P k2<0.01);3.左右眼间,各屈光要素及等效屈光度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随着年龄的增长,平均等效屈光度向近视方向发展且眼轴增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SER=16.39,PSER<0.01,FAL=17.88,PAL<0.01),前房深度、晶体厚度的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AD=9.87,PAD<0.01;FLT=17.88, PLT<0.01);5.远视过渡至正视再至高度近视,平均眼轴增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2.783,P<0.01);6.眼轴(r=-0.726)、晶体厚度(r=0.117)、平坦角膜曲率(r=-0.099)、陡峭角膜曲率(r=-0.100)、平均角膜曲率(r=-0.103)及眼轴/角膜曲率(r=-0.822)与球镜间均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7.在眼轴/角膜曲率=3.07时,屈光状态为近视的敏感度达87.9%,特异性达86.1%,约登系数0.74;8.与配戴OK镜半年期的疗效对比,使用单光框架眼镜等效屈光度及眼轴均增长较快,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1.儿童屈光档案的建立有助于完善儿童屈光流行病学资料,预测近视的发生,并及时做出个性化应对;2.夜戴型角膜塑形镜较单光框架眼镜对控制儿童近视效果更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