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新型取代金属酞菁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与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6h】

新型取代金属酞菁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与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绪论

1.1酞菁配合物及其应用

1.2酞菁配合物的合成

1.2.1对称金属酞菁配合物的合成

1 2 2不对称酞菁配合物的合成

1.2.3轴向取代金属酞菁配合物的合成

1.3金属酞菁配合物的结构与光动力治疗活性的关系

1.3.1中心离子的影响

1.3.2周边取代基的影响

1.3.3轴向配体对酞菁配合物光动力活性的影响

1.4药物载体

1.4.1脂质体

1.4.2聚合物纳米材料

1.4.3蛋白质

1.5药物分子与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研究

1.5.1结合部位的确定

1.5.2结合位点数与结合常数的测定

1.6本文的选题依据

第2章四-α-吡啶氧基酞菁铝和四-β-吡啶氧基酞菁铝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与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2.1前言

2 2实验部分

2.2.1四-α-吡啶氧基酞菁铝和四-β-吡啶氧基酞菁铝的合成

2 3结果与讨论

2.3.1 3-吡啶氧基邻苯二甲腈和4-吡啶氧基邻苯二甲腈的合成条件

2.3.2四-α-吡啶氧基酞菁铝和四-β-吡啶氧基酞菁铝合成工艺条件比较

2.3.3 3-吡啶氧基邻苯二甲腈和4-吡啶氧基邻苯二甲腈的结构表征

2.4四-α-吡啶氧基酞菁铝和四-β-吡啶氧基酞菁铝与血清白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

2.4.1四-α-吡啶氧基酞菁铝和四-β-吡啶氧基酞菁铝与血清白蛋白(HSA和BSA)的荧光光谱

2.4.2竞争络合法确定四-α-吡啶氧基酞菁铝和四-β-吡啶氧基酞菁铝在BSA或HSA上的结合位置

2.5小结

第3章八羧基金属酞菁的合成、表征及其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3.1前言

3.2实验部分

3.2.1 MPc(COOH)8(M=Al、Co)的合成

3.3结果与讨论

3.3.1 MPc(COOH)8(M=Al、Co)的结构表征

3.4 MPc(COOH)8与BSA的相互作用

3.4.1不同pH值对MPc(COOH)8-BSA体系的影响

3.4.2 MPc(COOH)8-BSA体系的UV/Vis谱

3.4.3 MPc(COOH)8与BSA体系的荧光光谱

3.4.4竞争络合法确定MPc(COOH)8在BSA上的结合位置

3.4.5 AlPc(COOH)8在BSA上结合位置的确定

3.4.6 CoPc(COOH)8在BSA上结合位置的确定

3.4.7 MPc(COOH)8与BSA作用距离的计算

3.5小结

第4章蒽醌酞菁钴的合成及光物理性质

4.1前言

4.2蒽醌酞菁钴的合成

4.2.1邻二甲苯酰邻苯甲酸(化合物1)的合成

4.2.2 2,3-二甲基蒽醌(化合物2)的合成

4.2.3 2,3-二羧基蒽醌(化合物3)的合成

4.2.4蒽醌酞菁钴(化合物4)的合成

4.3 2,3-二羧基蒽醌及蒽醌酞菁钴的结构表征

4.3.1 2,3-二羧基蒽醌的结构与表征

4.3.2 CoPc(An)4的结构表征

4.4 CoPc(An)4的光物理性质研究

4.5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酞菁及其配合物在光动力治疗癌症、HIV和年龄相关黄斑变性等方面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本课题研究小组的研究重点是设计和合成一系列性能优良的光敏剂,用于治疗年龄相关黄斑变性引起的脉络膜新生血管类疾病。为提高酞菁及其配合物在水溶液和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及对新生组织的亲和性,选择合成具有特定性质且易与其他分子键合的含有不同周边取代基的金属酞菁配合物成为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研究了三种新型含不同性质取代基的金属酞菁配合物的合成与性质。(1)合成了既有水溶性又有脂溶性,同时含N杂原子取代基的四-α-吡啶氧基酞菁铝和四-β-吡啶氧基酞菁铝配合物,并采用IR、UV/Vis、<'1>HNMR、MS、元素分析、荧光光谱法等方法对两种金属酞菁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比较了取代位置对酞菁配合物在溶液中聚集行为和荧光性质影响。采用光谱法研究了α-取代和β-取代金属酞菁配合物与两种血清白蛋白(HSA和BSA)之间的相互作用,比较了两种不同取代位置酞菁配合物与HSA或BSA之间的结合模型和结合常数。竞争络合法确定了两种不同取代位置酞菁配合物在血清白蛋白(HSA或BSA)上的结合位置。(2)合成了周边带有八个羧基的水溶性金属酞菁配合物:八羧基酞菁铝(AlPc(COOH)<,8>)和八羧基酞菁钻(Co(COOH)<,8>)配合物。并采用元素分析、IR、UV/Vis、TG-DSC、HPLC等方法对两种金属酞菁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光谱法研究了MPc(COOH)<,8>(M=Al、Co)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作用。测定了MPc(COOH)<,8>(M=Al、Co)与BSA的结合模型、结合常数和结合位数。竞争络合法确定了它们在BSA的结合点。(3)合成了结构单一的脂溶性的蒽醌酞菁钴配合物,用元素分析、UV/Vis、TG-DSC、HPLC、<'1>HNMR、荧光光谱等方法对蒽醌酞菁钴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