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微山湖端鼓戏艺术初探
【6h】

微山湖端鼓戏艺术初探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中文文摘

第1章绪论

1.1选题缘由及意义

1.2研究现状综述

1.3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2章微山湖端鼓戏概述

2.1端鼓戏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2.1.1历史沿革与生态环境

2.1.2民间信仰与民俗文化

2.2端鼓戏的文化特征及价值

2.2.1文化特征

2.2.2文化价值

2.3本章结语

第3章微山湖端鼓戏的艺术特征

3.1端鼓戏曲牌类型及唱腔特点

3.1.1曲牌类型

3.1.2唱腔特点

3.2端鼓戏的伴奏

3.2.1主要伴奏乐器

3.2.2其他伴奏乐器

3.3端鼓戏的演唱特点及方法

3.3.1演唱特点

3.3.2演唱方法

3.4端鼓戏的表演形式及程序

3.4.1表演形式

3.4.2演出程序

3.5端鼓戏的语言特色及表现规律

3.5.1方言及语言特色

3.5.2念白的表现规律

3.6端鼓戏的剧目

3.7本章结语

第4章微山湖端鼓戏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4.1端鼓戏现状

4.2端鼓戏发展

4.3本章结语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微山湖端鼓戏是流传于山东省微山县微山湖中纯渔民间的一种以歌舞、祭祀活动为载体,融汇历史、宗教、民俗、艺术(歌、舞、曲艺、杂技等)等多种文化元素于一身的极具湖上特色的、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由伴奏乐器“端鼓”而得名。它起源于清末,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端鼓戏是微山湖渔民智慧的结晶,其演唱风格粗犷豪放、古朴优雅而又清丽委婉,凸显出微山湖渔民独有的水乡风情。2006年微山湖端鼓戏成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现在正处于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程中。本文以实地调查的资料为依据,结合当地渔民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乡土人情等,对端鼓戏发展的历史渊源和人文意蕴作出梳理,追溯了端鼓戏的历史轨迹;阐述了端鼓戏的文化艺术价值及对研究运河文化的重要意义;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端鼓戏的艺术特征从内容、形式、曲牌、唱腔、语言、演唱及表演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论文还对端鼓戏濒临灭绝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作了客观的分析和阐述,并提出对其进行保护和发展的相应建议。笔者期望通过对端鼓戏艺术的挖掘整理、分析研究,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这一传统的、具有湖上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尽一份绵薄之力! 微山湖端鼓戏是流传于山东省微山县微山湖中纯渔民生活的一种具有湖上特色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它的伴奏乐器是一面或几面像芭蕉扇形状的单面羊皮鼓,表演者将鼓端在手中,边击鼓边演唱,故名“端鼓戏”也称“端供腔”。微山湖端鼓戏是中华民族文化领域中具水乡特色的瑰宝之一,但由于种种缘由并不像其他艺术形式如吕剧、豫剧等为人熟知,了解它的人并不多。本文对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并提出了保护和发展的相应建议,其目的是加强端鼓戏的挖掘和保护,以丰富我国民族音乐学研究,希望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它,使这一古朴的艺术形式得到久远的保护和发展。 本文主要对端鼓戏艺术的历史渊源,艺术特征包括其唱腔、伴奏、演唱、表演及语言等方面,及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了梳理、分析和研究。 第一部分绪论,包括选题缘由与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思路与方法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二部分对微山湖端鼓戏的概况进行了阐述,对端鼓戏的起源和形成结合当地渔民的生活生产情况、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进行了实地考察,追溯了端鼓戏产生的历史文化渊源,端鼓戏是渔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唯一寄托,除此之外,并无其他娱乐消遣的形式。端鼓戏相传起源于清代,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由于端鼓戏“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迄今没有发现任何有关端鼓戏的专著或历史文献记载。端鼓戏究竟是从微山湖上“流入”还是“流出”尚无定论。通过内容和形式上的对比发现,其与古老的“乡人傩”和江苏、安徽的“香火调”有相似之处,但没有确切的相关资料证明其有渊源。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已与微山湖渔民的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以娱神、娱人为内容,以歌舞、祭祀活动为载体,包含历史、信仰、民俗、艺术等诸多文化内容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 第三部分对微山湖端鼓戏艺术特征作了较为细致的分析、研究。唱腔:迄今为止挖掘的端鼓戏曲牌以[十字韵]、[七字韵]为主,还有[京调]、[魏调]、[请神调]、[探宫调]、[念佛调]、[老安子调]、[百神赴号]、[榔头调]、[哭调]、[咬五调]、[观花调]、[顺星]、[快七调]、[北佛调]、[发香调]等三十余种曲牌。其类型大体可分为由唱词的字数命名的和以唱词内容而命名两类,并对其特点进行分析。伴奏:端鼓戏的伴奏是极为特色的“羊皮鼓”,其节奏变化丰富,音色古朴典雅,是端鼓戏演出中唱、念、坐、打的总指挥。演唱:端鼓戏的演唱特点基本是以演员自身的条件为基础,像说话一样地经过修饰地演唱,使其颇具传统的乡土气息,以真声为基础也运用真假声的结合,其高亢粗狂、清秀委婉、古朴优雅的演唱风格深受渔民及当地群众的喜爱;端鼓戏的演唱方法包括其呼吸、共鸣、咬字、行腔、声带等方面也作出阐述。表演:端鼓戏的表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时间可长可短;表演程序大体分为开坛、展鼓、拜坛、请神四个步骤,演唱内容由开坛目的而定;演出在湖上进行,把船靠在一起支起桅杆,观众围船而坐;演出中,舞蹈、剪纸、杂技等诸多艺术元素集于一身,它已成为渔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语言:端鼓戏的唱词与念白从内容来说既具有浓重的信仰色彩,也具有通俗、形象、生动、风趣、即兴等特性,并体现当地湖上渔民的语言特色,散发出浓郁的水上气息。剧目类型:端鼓戏剧目类型众多,有神话故事也有民间传说等,多为反映微山湖渔民的民间信仰和生产生活的题材。新中国成立后,当地的许多文艺工作者以端鼓戏唱腔为基础创作改编了许多新的、深受观众喜爱的剧目。第四部分对微山湖端鼓戏的濒临灭绝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作出客观的分析和阐述,并针对端鼓戏面临的濒危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建议。事物要得到更好地发展是“外因”与“内因”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结果,端鼓戏也是如此,所谓“外因”包括对端鼓戏进行的保护、传播、培训、研究空间等因素;“内因”是指端鼓戏本身,包括丰富唱腔旋律、提高演唱技巧、建设伴奏队伍、注重会场、灯光、音响等的运用、加强普通话训练、增强艺人文化素养等因素,“外因”、“内因”二者协调发展才能使端鼓戏得以良好地发展,才能符合并满足现时代大众的审美需求。微山湖端鼓戏既应该是着眼于传统又放眼于未来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需求的不断提高,根基深厚的端鼓戏只有不断地在内容与形式上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才能够重现光芒。 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丰腴的今天,人类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所创造的曾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文化生活形式及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渐渐被人们遗忘,且正面临着退出历史舞台的危险。挖掘、保护、发展各民族的民间艺术形式将成为我们新的重大课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