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红腹柄天牛综合防治的研究——生物学、生态学研究
【6h】

红腹柄天牛综合防治的研究——生物学、生态学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独创性声明及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前 言

一、红腹柄天牛生物学特性的观察

1材料与方法

1.1虫源的准备

1.2卵、幼虫、蛹的观察

1.3成虫羽化历期的观察

1.4成虫补充营养取食情况的研究

1.5成虫交尾行为观察

1.6成虫寿命观察统计

2结果与分析

2.1分布与寄主

2.2形态特征

2.3生活史

2.4生活习性

二、红腹柄天牛的空间格局和垂直分布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调查方法

1.2空间格局的测定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高度树干上的带虫量

2.2红腹柄天牛在树干上危害的集中部位和范围

2.3红腹柄天牛幼虫空间格局

2.4红腹柄天牛羽化孔在甜槠上的分布

三、红腹柄天牛的综合防治

1生物防治

1.1利用肿腿蜂(scleroderma guani)防治红腹柄天牛幼虫

1.2利用肿腿蜂携带白僵菌防治红腹柄天牛幼虫

2化学药剂防治试验

2.1成虫室内的防治试验

2.2自流式树干注药防治法

2.3结果与分析

四、红腹柄天牛与寄主树种关系的初步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方法

1.2物理性质测定的具体实施方法

1.3可溶性糖和总糖的测定

2.结果分析

2.1树皮形态特征观察

2.2红腹柄天牛与寄主树种的含水率、木材基本容积重的比较

2.3红腹柄天牛与寄主树种的可溶性糖、总糖含量的比较

五、结论与讨论

1.红腹柄天牛生物学特性

2.红腹柄天牛的空间分布

3.红腹柄天牛的综合防治

3.1物理防治

3.2生物防治

3.3化学农药防治试验

4.红腹柄天牛危害与寄主树种关系的初步研究

4.1红腹柄天牛与树皮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4.2红腹柄天牛与木材基本容积重、含水率的关系

4.3红腹柄天牛与树种的可溶性糖和总糖的含量的关系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研究主要对红腹柄天牛的生物学特性和为害特点及幼虫的空间格局进行了系统的观察研究,掌握其发生发展规律;同时采用不同的防治措施,筛选合理有效的防治方法,对害虫进行综合防治;初步研究了树皮特征及总糖、可溶性糖含量与其危害的关系。 1.红腹柄天牛生物学特性。红腹柄天牛在福建戴云山自然保护区2年发生1代,当年以幼虫、次年以成虫在被害木虫道内越冬。卵呈长圆形,长径约4.80mm,雌成虫产卵的始盛期在5月上旬至中旬,盛期为5月下旬到6月上旬,6月中旬是产卵末期。卵期7~17d。幼虫共8龄,历期约481d。雄蛹体长32~36mm,雌蛹体长41~52mm。触角、翅、足不贴附蛹体,腹节能活动。成虫出孔后即可交配,交配为重叠式,雌虫在下雄虫在上,交配时雌虫静伏不动或作缓慢爬行,遇惊时则迅速分开躲避,持续时间5~10min,交尾时间长的可达30min,相隔8min后可进行二次交尾,雌雄成虫具多次交尾习性。 2.红腹柄天牛的空间格局和垂直分布.红腹柄天牛幼虫种群空间格局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且基本成分的分布格局为聚集型。红腹柄天牛幼虫在树干上垂直分布研究表明,在树高0~3m区间带虫量最大,其次是中段(3~7m),红腹柄天牛在寄主树上分布危害和虫口密度的关系分析表明,其危害高度与虫口密度关系显著。  3.红腹柄天牛的综合防治。人工繁育管氏肿腿蜂的适宜温度为25~28℃,相对湿度为60%~80%。利用管氏肿腿蜂带白僵菌防治红腹柄天牛幼虫的室内试验表明,红腹柄天牛幼虫可以被白僵菌感染。室内防治试验表明,毒签塞孔法比注射法效果好,而混合杀虫剂又比单一试剂效率高。  4.红腹柄天牛与寄主树种关系的初步研究4种寄主树种与红腹柄天牛危害关系的研究,除了树皮粗糙程度与成虫产卵有关系外,其含水率、基本容积重、可溶性糖的含量、总糖的含量,与红腹柄天牛的危害均没有关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