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越边境地区(广西段)土地利用分形时空格局及驱动力研究
【6h】

中越边境地区(广西段)土地利用分形时空格局及驱动力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

2.1 中越边境地区(广西段)概况

2.2 数据来源及处理

3 土地利用现状时空特征分析

3.1 不同时期土地利用数量特征分析

3.2 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空间特征分析

3.3 小结

4 土地利用分形时空格局分析

4.1 土地利用分形分析模型

4.2 土地利用分形时间格局分析

4.3 土地利用分形空间格局分析

4.4 小结

5 土地利用分形变化的驱动力研究

5.1 基于定性与灰色关联分析的土地利用分形变化驱动力研究方法

5.2 驱动力定性分析

5.3 驱动力定量分析

5.4 小结

6 中越边境地区(广西段)土地利用分形的调整优化建议

(1)注重规划引导,增强土地利用稳定性

(2)加强耕地保护,改良农业生产条件

(3)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自然地类干扰度

(4)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度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中越边境地区(广西段)是中国与越南的关键衔接地带和国防安全的重要屏障,也是中国内陆腹地通往东盟各国的便捷枢纽通道和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具有“沿边、近海、连东盟”的区位优势和地缘优势。中越关系实现正常化以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与建成,中越“两廊一圈”、大湄公河次区域和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步伐加快,东南亚经济一体化向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发展,无不给广西边境地区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推动着当地边境贸易和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在这一背景下,中越边境地区(广西段)不仅成为国际经济交流活动的活跃地带,同时也是土地利用变化的敏感区域,由此引起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形态和结构发生深刻变化,这种变化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土地利用的方式程度及其功能效益,进而对当地乃至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及时了解并掌握中越边境地区(广西段)土地利用形态结构的时空特征、演变规律及其驱动因素,对促进该区土地资源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指导土地利用方式选择与空间布局优化,维护边境国土安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基于1989年、2000年和2012年三期遥感影像,在遥感、地理信息技术和统计分析工具支持下,应用分形理论对1989-2012年中越边境地区(广西段)土地利用类型形态复杂度与结构稳定度的时空格局进行实证研究,并采用定性分析与灰色关联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揭示其土地利用分形变化的驱动力。取得以下研究成果:
  1、综合遥感解译、GIS空间分析与数理统计方法全面探析1989-2012年中越边境地区(广西段)土地利用变化的数量结构、动态变化、空间分布、格局演变等。整个研究期内,中越边境地区(广西段)的主导土地利用类型均为林园地、耕地和未利用地;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主要表现为林园地、建设用地、水域、耕地面积的增加以及草地、未利用地面积的减少,并以林园地和草地的变动幅度最为剧烈,而建设用地和草地的变化速度最快;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特点各异且具有不同的空间格局演变规律。
  2、应用分形分析模型系统研究20多年间该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形态复杂度与结构稳定度在时间上的变化趋势以及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中越边境地区(广西段)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都具有分形结构,研究期间土地利用总体上处于简单状态下具有较低结构稳定度的随机运动状态,并经历了形态由复杂到简单、结构由不稳定到稳定的分形特征演变过程,土地利用朝着紧凑、有序、合理态势发展。
  3、运用定性分析与灰色关联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挖掘引起土地利用分形特征变化的内外部驱动力。自然条件限制、政策制度实施、地类几何性质变化以及边境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共同促使该地区土地利用形态和结构逐渐发生改变。
  4、未来中越边境地区(广西段)土地利用分形的调整优化建议包括:注重规划引导,增强土地利用稳定性;加强耕地保护,改良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自然地类干扰度;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度。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