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干扰素诱生剂刺激肝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研究
【6h】

干扰素诱生剂刺激肝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声明

干扰素诱生剂刺激肝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研究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1.2方法

1.3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DHBV模型的研究意义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和撰写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目的: 在体外模型研究肝细胞能否被诱导产生干扰素等细胞因子,探讨肝细胞在乙型肝炎病毒清除过程中可能发挥的作用。 方法: 选用聚肌胞(polyI:C)、植物血凝素(PHA)与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PD)为细胞因子诱生剂,以诱生剂最大无毒浓度刺激HepG2细胞及2.2.15细胞,分别以无细胞因子诱生剂作用的HepG2细胞及2.2.15细胞为对照组,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及细胞裂解液中24小时、48小时IFN-αTNF-α与IFN-γ的含量,并检测了2.2.15细胞被细胞因子诱生剂刺激后24小时、48小时细胞上清液及细胞裂解液中的HBV病毒标志物sAg、eAg的含量。 结果: 1.PPD、polyI:C、PHA大无毒浓度分别是lOμg/ml、20μg/ml、30μg/ml;刺激HepG2后24hr,48 hr时点HepG2培养上清液及裂解液中均能产生IFN-α,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其含量48hr时点大于24hr时点,胞内、胞外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PD、polyI:C与PHA刺激HepG2后,细胞上清液及裂解液均检测出TNF-α,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胞内胞外含量无显著性差异,不同时点间亦无显著性差异;PPD、PHA、PoLyI:C刺激后上清液中均检出IFN-γ,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PD、PHA刺激后细胞培养裂解液中检测出IFN-γ,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胞内、胞外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oLyI:C刺激后培养细胞裂解液中检出IFN-γ,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不同时点间无显著性差异; 2.PPD、polyI:C、PHA以最大无毒浓度,刺激2.2.15细胞后,细胞裂解液、上清液均检测出IFN-α,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胞内含量比胞外含量多,有显著性差异,不同时点间无显著性差异;细胞裂解液、上清液中均检出IFN-γ、TFN-α;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胞内含量与胞外含量比,无显著性差异,不同时点间无显著性差异; 3.PPD、polyI:C、PHA以最大无毒浓度,刺激2.2.15细胞,细胞裂解液、上清液清除sAg、eAg的效果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1.PPD、polyI:C、PHA能够刺激HepG2细胞产生IFN-α并分泌至胞外,且IFN-α的量与诱生剂作用时间成正比。PPD、PHA能刺激HepG2细胞产生IFN-γ,但未能或未及分泌至胞外,IFN-γ的量与诱生剂作用时间长短无关。polyI:C刺激HepG2细胞产生IFN-γ作用不明显;另外,三种诱生剂刺激HepG2产生TNF-α作用也不明显。 2.PPD、polyI:C、PHA,刺激2.2.15细胞后,能产生IFN-α,并分泌至胞外,但IFN-α的量与诱生剂作用时间长短无关;三种诱生剂刺激2.2.15细胞产生IFN-γ、TNF-α作用均不明显。 3.PPD、polyI:C、PHA,刺激2.2.15细胞,清除sAg、eAg的效果不明显。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