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功能性下颌偏斜及早期治疗对青春期大鼠髁突软骨PCNA、VEGF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
【6h】

功能性下颌偏斜及早期治疗对青春期大鼠髁突软骨PCNA、VEGF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功能性下颌偏斜是错牙合畸形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时也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病症,通常伴发于单侧后牙反牙合。发生功能性下颌偏斜时,下颌左右侧髁状突的运动方式发生改变,使髁状突的功能环境以及局部的受力情况发生变化,从而导致髁突软骨发生改建。髁突软骨具有较强的生长改建能力,其通过分泌各种细胞因子与生长因子等调控着软骨细胞的增殖、成熟、分化及细胞外基质的合成,维持软骨细胞所在环境的稳定性。功能环境及应力的改变可使髁突软骨细胞的合成及分解代谢能力发生改变,从而影响软骨组织的生长改建。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功能性下颌偏斜可导致下颌骨不对称性生长、髁突软骨出现相应的组织学变化。本研究以青春期大鼠为实验对象,通过建立功能性下颌偏斜动物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从三维方向上动态观察青春期大鼠发生功能性下颌偏斜及早期治疗后髁突软骨中PCNA及VEGF的表达变化情况,探讨功能性下颌偏斜及早期治疗对髁突软骨内细胞的增殖分化、软骨内成骨等活动的影响,分析其早期生长机制。
   选用80只4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20只,偏斜组40只,偏斜恢复组20只。偏斜组和偏斜恢复组大鼠通过戴用上前牙冠套,使其下颌功能性左偏约2 mm,偏斜恢复组的前牙冠套在安放后14天时全部拆除。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同环境饲以粉末性饲料直到实验结束。对照组与偏斜组大鼠在7、14、21及28天时分别取5只与10只处死,偏斜恢复组在21、28天时各取10只处死。取大鼠左右侧髁状突制备矢状向与冠状向石蜡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CNA及VEGF在髁突软骨组织中的分布和表达变化情况。偏斜组和偏斜恢复组大鼠左侧被称为偏斜侧,右侧则被称为非偏斜侧。
   实验结果:
   (1)PCNA主要表达于髁突软骨增殖层和浅肥大细胞层,自增殖层向浅肥大层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在软骨细胞内PCNA主要表达于细胞的胞核。在实验过程中,自实验第7天开始到实验第28天结束,偏斜组非偏斜侧髁突软骨中部及后部PCNA表达均较对照组及偏斜侧显著增强(P<0.05),而其偏斜侧外侧与后部PCNA的表达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均较对照组及非偏斜侧显著减弱(P<0.05)。去除功能性下颌偏斜后,偏斜恢复组大鼠左右侧髁突软骨各个区域PCNA的表达在实验第28天时恢复至对照组水平(P>0.05)。
   (2)VEGF阳性表达主要分布于大鼠髁突软骨增殖层和浅肥大细胞层,其中浅肥大层表达更强;在软骨细胞内VEGF主要表达于细胞的胞浆与胞膜。在实验过程中,偏斜组非偏斜侧髁突软骨中部VEGF的表达自实验第14天开始到第28天实验结束,均较对照组和偏斜侧相应区域增强(P<0.05);其后部区域VEGF表达在实验第7天时较偏斜侧增强(P<0.05),在实验第14、21、28天时较对照组及偏斜侧增强(P<0.05)。偏斜侧髁突软骨外侧与后份VEGF表达在实验第14、21、28天时较对照组与非偏斜侧相应区域减弱(P<0.05)。去除功能性下颌偏斜后,偏斜恢复组大鼠左右侧髁突软骨各个区域VEGF的表达在实验第28天时恢复至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1)青春期大鼠在发生功能性下颌偏斜后,其下颌髁突软骨相应区域细胞的增殖功能发生了变化,表现为偏斜侧髁突的外侧与后份软骨细胞增殖功能减弱,而非偏斜侧髁突的中部和后份软骨细胞增殖功能增强。
   (2)青春期大鼠在发生功能性下颌偏斜后,下颌髁突软骨相应区域VEGF表达发生的变化表明,血管向非偏斜侧髁突软骨中部和后份侵入加速,这些区域软骨内成骨活动增强;而偏斜侧髁突软骨的后部与外侧血管入侵受阻,软骨内成骨活动减弱。
   (3)对青春期大鼠功能性下颌偏斜进行早期矫治后,偏斜侧与非偏斜侧髁突软骨相应区域不一致的成骨活动逐渐趋于一致并恢复至对照组水平,提示早期治疗对于阻断功能性下颌偏斜发展为骨性下颌不对称具有重要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