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IGF-1:一种潜在的抗癫痫发作新靶标
【6h】

IGF-1:一种潜在的抗癫痫发作新靶标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封面

封面

封面

目录

目录

目录

目录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前言

前言

前言

第一部分 IGF-1在颞叶癫痫患者及点燃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

第一部分 IGF-1在颞叶癫痫患者及点燃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

第一部分 IGF-1在颞叶癫痫患者及点燃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

第一部分 IGF-1在颞叶癫痫患者及点燃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

1材料与方法

1材料与方法

1材料与方法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2结果

2结果

2结果

3 讨论

3 讨论

3 讨论

3 讨论

4 小结

4 小结

4 小结

4 小结

附 图(一)

附 图(一)

附 图(一)

附 图(一)

第二部分 癫痫研究新发现:IGF-1及其受体信号通路调控癫痫活动

第二部分 癫痫研究新发现:IGF-1及其受体信号通路调控癫痫活动

第二部分 癫痫研究新发现:IGF-1及其受体信号通路调控癫痫活动

第二部分 癫痫研究新发现:IGF-1及其受体信号通路调控癫痫活动

1材料和方法

1材料和方法

1材料和方法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2结果

2结果

2结果

3 讨论

3 讨论

3 讨论

3 讨论

4 小结

4 小结

4 小结

4 小结

附 图(二)

附 图(二)

附 图(二)

附 图(二)

第三部分 IGF-1及其受体信号通路在癫痫发作中的细胞与分子机制

第三部分 IGF-1及其受体信号通路在癫痫发作中的细胞与分子机制

第三部分 IGF-1及其受体信号通路在癫痫发作中的细胞与分子机制

第三部分 IGF-1及其受体信号通路在癫痫发作中的细胞与分子机制

1 材料和方法

1 材料和方法

1 材料和方法

1 材料和方法

2结果

2结果

2结果

2结果

3 讨论

3 讨论

3 讨论

3 讨论

4 小结

4 小结

4 小结

4 小结

附 图(三)

附 图(三)

附 图(三)

附 图(三)

第四部分 miRNA-9调控IGF-1可能是抗癫痫发作新的治疗方法

第四部分 miRNA-9调控IGF-1可能是抗癫痫发作新的治疗方法

第四部分 miRNA-9调控IGF-1可能是抗癫痫发作新的治疗方法

第四部分 miRNA-9调控IGF-1可能是抗癫痫发作新的治疗方法

1材料与方法

1材料与方法

1材料与方法

1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 结果

2 结果

2 结果

3讨论

3讨论

3讨论

3讨论

4 小结

4 小结

4 小结

4 小结

全文小结

全文小结

全文小结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神经生长因子:抗癫痫发作新靶标

文献综述:神经生长因子:抗癫痫发作新靶标

文献综述:神经生长因子:抗癫痫发作新靶标

文献综述:神经生长因子:抗癫痫发作新靶标

致谢

致谢

致谢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第一部分IGF-1在颞叶癫痫患者及点燃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研究IGF-1在难治性颞叶癫痫(TLE)患者颞叶皮质中的表达,及IGF-1在化学点燃模型即匹罗卡品(PILO)诱导颞叶癫痫模型和戊四氮(PTZ)急性点燃模型海马脑组织中的动态表达规律。
  方法:人脑组织标本源自课题组的癫痫脑库,从中随机抽取24例难治性 TLE患者颞皮质标本,12例对照组标本。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用于检测检测IGF-1蛋白表达,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 time PCR,qRT-PCR)技术检测IGF-1 mRNA表达水平。用ELISA和qRT-PCR检测成年雄性SD大鼠IGF-1表达,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5)和癫痫组(SE后6h组、24h组、7d组、21d组、60d组,各组n=5),经腹腔注射PILO诱导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构建SE后颞叶癫痫动物模型。用PTZ大鼠急性点燃模型验证急性期IGF-1的表达,分6h组(n=5)和24h组(n=5)。
  结果:IGF-1 mRNA及蛋白在TLE患者颞叶皮质中的表达较非癫痫对照组颞叶皮质表达水平明显增高,IGF-1 mRNA表达的相对量对照组为1.19±0.34,TLE组为2.46±1.48;IGF-1蛋白对照组为235.75±50.54 pg/mg,TLE组为311.58±101.79 pg/mg,(P<0.05)。PILO模型鼠IGF-1 mRNA相对水平在SE后24h、21d和60d三个时间点的表达显著增高,对照组均值为1.03±0.05,24h组为2.15±0.46,21d组为2.69±0.55,60d组为3.57±0.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A结果显示IGF-1蛋白水平在PILO模型癫痫急性期(SE后6h和24h)和SRS后(SE后21d和60d)IGF-1蛋白水平表达均显著增高(P<0.05);对照组为9.16±0.83,SE后6h组16.04±2.24,24h组19.98±2.18,21d组13.41±2.28,60d组为13.26±1.9(ng/mg蛋白);PTZ模型GTCS6h和24h后IGF-1蛋白表达水平也显著增高(P<0.05),分别为14.05±2.03和13.96±3.58(ng/mg蛋白)。
  结论:在颞叶癫痫患者和动物模型脑组织中 IGF-1表达均明显增加,SE后IGF-1基因和蛋白的高表达可能参与了癫痫的发生发展过程。
  第二部分癫痫研究新发现:IGF-1及其受体信号通路调控癫痫活动
  目的:通过大鼠活体侧脑室注射重组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rhIGF-1),腹腔注射特异性IGF-1受体抑制剂(picropodophyllin, PPP),观察其对PILO和PTZ模型鼠癫痫活动的影响。大鼠活体给予IGF-1受体下游信号通路MAPK-ERK抑制剂U0126和PI3K-AKT抑制剂LY294002,分别观察其对PTZ模型鼠癫痫活动的影响。
  方法:所有动物麻醉后经立体定位侧脑室埋置微量注射导管,术后恢复一周,动物在清醒自由活动状态下药物干预,造模后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分组:对照组(n=13),侧脑室注射等量生理盐水;IGF-1组(n=13),侧脑室注射rhIGF-110μg;PPP组(n=15),侧脑室注射(NS),腹腔注射PPP20mg/kg体重;干预后1h分别腹腔注射PILO诱导SE。PTZ模型采用同样的分组及干预方法(各组n=10)。PILO模型观察SE潜伏期,4级以上SE发作比率,最大发作评分(Racine score)和急性期死亡率。PTZ模型观察惊厥发作潜伏期和发作比率。两组均记录脑电活动(n=3)。IGF-1下游信号干预分为对照组,U0126组(5μΜ,i.c.v.), LY294002组(20μΜ,i.c.v.),U0126+ LY294002组(U01265μM+LY29400220μM,i.c.v.)(各组n=10)。干预后1h分别腹腔注射PTZ造模,观察惊厥发作潜伏期和发作比率。
  结果:PILO模型对照组SE潜伏期均值为28.89±7.96(min),IGF-1组为19.58±8.05(min),PPP组为38.63±13.06(min);用ANOVA多种样本均数间比较显示与对照组比较,IGF-1组潜伏期明显缩短,PPP组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大鼠IV级以上发作比率显示:对照组为9/12,IGF-1组为12/13,PPP组为8/15,IGF-1组和PPP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对照组最大发作评分3.38±1.94,IGF-1组为4.46±1.27, PPP组为2.53±2.0;大鼠急性期死亡率为IGF-1组30.77(4/13),对照组7.69%(1/13),PPP组没有大鼠死亡,IGF-1组和PPP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PTZ模型对照组GTCS发病潜伏期均值为107.5±5.04(s),IGF-1组为86.9±6.08(s),PPP组为124.17±13.21(s),IGF-1+ PPP组为116.63±11.44(s),与对照组比较,IGF-1组潜伏期明显缩短,PPP组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GTCS发病比率IGF-1+PPP组为8/10,PPP组(6/10)与对照组(10/10)和IGF-1组(10/10)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PTZ模型IGF-1受体下游信号通路的活体干预研究显示,对照组GTCS发病潜伏期(s)均值为92.6±8.09,LY294002组为109.5±14.2,U0126组为105.83±8.75,LY294002+U0126组为122.5±16.67;与对照组比较,LY294002组和LY294002+ U0126组潜伏期均明显延长, LY294002+U0126组与LY294002组和U0126组比较潜伏期也显著延长(P<0.05)。GTCS发病比率对照组为10/10,LY294002组为8/10、U0126组和LY294002+U0126组均为6/10;U0126组和LY294002+U0126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IGF-1增加PILO诱导SE发作比率,缩短潜伏期,增加最大发作评分和死亡率,缩短PTZ模型GTCS潜伏期,说明IGF-1增加可能有增加癫痫发作敏感性和SE严重程度的作用。PPP延长PILO诱导SE潜伏期,减少SE发作比率,降低SE评分和急性期大鼠死亡率;PPP,U0126和LY294002在延长PTZ模型GTCS潜伏期,减少GTCS发作比率方面都有一定效果;说明抑制 IGF-1受体和下游信号通路可能有抑制癫痫活动的效果。
  第三部分IGF-1及其受体信号通路在癫痫发作中的细胞与分子机制
  目的:通过离体海马脑片IGF-1和PPP干预行膜片钳技术研究二者对癫痫模型海马兴奋性的影响,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IGF-1受体及下游信号活化状态,探讨IGF-1受体及其下游信号通路参与癫痫活动的分子机制。
  方法:用出生后14~16天乳鼠构建离体海马脑片,无镁诱导癫痫模型(对照组),IGF-1和PPP干预组(各组N=8-12),均记录场电位(fEPSP)轨迹,分析fEPSP斜率,记录无镁诱导痫样放电频率。观察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EPSC)和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PSC),包括:AMPAR和NMDAR介导的EPSC。IGF-1组在无镁人工脑脊液及记录液中加入IGF-1100ng/ml30min后记录,PPP组无镁诱导前加PPP5μM孵育1-2h,再给予无镁诱导,同时加IGF-1处理。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LiCL-PILO模型,正常对照、SE后6h组、24h组、7d组、21d组和60d组海马pIGF-1R/IGF-1R、pERK1/2/ERK1/2及pAKT/AKT蛋白水平的变化;检测IGF-1和PPP干预后6h和24h pIGF-1R/IGF-1R、pERK1/2/ERK1/2及pAKT/AKT蛋白水平的变化。
  结果:IGF-1诱导大鼠海马脑片fEPSP斜率增加,增加无镁诱导痫样放电频率(P<0.05);PPP预处理,降低IGF-1诱导的fEPSP斜率增加,并减少无镁诱导痫样放电频率(P<0.05)。与对照组比较,IGF-1增加mEPSC频率,PPP降低IGF-1诱导的mEPSC频率增加。mEPSC振幅累积分布曲线显示:和对照组组比较IGF-1组大鼠海马脑片mEPSC振幅累积分布曲线有显著偏移现象。IGF-1增加AMPAR和NMDAR介导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幅值,PPP可部分反转IGF-1诱导的EPSC的幅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ILO模型SE后急性期IGF-1R、ERK1/2及 AKT磷酸化水平增加(P<0.05);IGF-1干预进一步增加SE后6h和24hIGF-1R、ERK1/2及 AKT磷酸化水平(P<0.05),而PPP则有抑制作用(P<0.05)。
  结论:IGF-1诱导大鼠海马脑片兴奋性增加,PPP对IGF-1效应有一定的逆转作用,说明IGF-1及其受体通路可能通过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起作用。IGF-1及PPP影响癫痫活动,可能通过IGF-1R及其下游ERK1/2及AKT信号通路的激活来实现的。
  第四部分miRNA-9调控IGF-1可能是抗癫痫发作新的治疗方法
  目的:课题组前期miRNAs芯片表达谱研究发现TLE患者颞叶皮质与对照组比较miRNA-9存在差异表达,靶基因预测IGF-1是miRNA-9的靶基因。实验检测TLE与对照组患者颞叶皮质和PILO模型miRNA-9表达,并验证二者的靶标关系。
  方法:用测定IGF-1 mRNA同批RNA,用 qRT-PCR技术检测miRNA-9表达水平。与广州锐博生物有限公司合作,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验证靶基因。
  结果:TLE患者颞叶皮质miRNA-9表达较对照组降低,但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PILO模型miRNA-9在SE后6h和7d组较对照组表达显著增高(P<0.05),其它时间点表达差异不模型;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报告IGF-1是miRNA-9的靶基因。
  结论:miRNA-9和IGF-1表达在一定程度上有反向关系,结合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报告IGF-1是miRNA-9的靶基因,我们推测IGF-1可能是miRNA-9靶标,找到调控IGF-1基因新方法,通过miRNA-9调控IGF-1表达可能是一种新的抗癫痫靶标。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