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兔股骨近段各部位微细结构观测及其在诱发ANFH后的动态变化
【6h】

兔股骨近段各部位微细结构观测及其在诱发ANFH后的动态变化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兔股骨近段各部位微细结构观测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二部分 兔ANFH早期股骨近段微细结构动态变化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图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骨矿含量和骨微细结构影像学研究进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参研课题目录

展开▼

摘要

第一部分兔股骨近段各部位微细结构观测
  目的:研究兔股骨近段骨小梁的走行方向、骨分析参数及组织学等特点,探讨兔骨小梁压力、张力曲线的分区情况。
  方法:取12月龄的雄性新西兰大白兔10只,综合分析兔后伸体位时重力传导方向、股骨近段肌肉分布情况、MSCT、Micro CT扫描所得股骨近段骨质、骨小梁分布、形态、骨分析数据和组织学特点。
  结果:兔后肢呈后伸位时,股骨近段与地平面呈90°。股骨近段骨小梁呈以下分布:兔股骨大转子骨小梁由外上向内下走行,内下份骨小梁与股骨颈顶部横向走行的骨小梁相融合。股骨头骨小梁由内上向外下走行,内中份骨小梁与股骨颈内下部骨小梁连续,呈内上向外下走行。小转子骨小梁由内上向外下排列,较局限于股骨小转子区。第三转子骨小梁走行近水平。股骨头、颈、股骨小转子的BMD值和BV/TV值较股骨大转子、股骨第三转子大,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股骨头、颈、股骨小转子的Tb.Sp值较股骨大转子、股骨第三转子小,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股骨头、小转子Tb.Th较股骨颈、第三转子、大转子大(P<0.001)。组织学观察各部位空骨陷窝率均小于20%。
  结论:兔股骨近段骨小梁可分成4组,股骨头和股骨颈由内上向外下走行的骨小梁定义为第1组,即主压力曲线。股骨大转子与股骨颈顶部由外上向内下走行的骨小梁定义为第2组,即主张力曲线。股骨小转子由内上向外下走行的骨小梁定义为第3组,即副压力曲线。股骨第三转子骨小梁呈近水平走行,定义为第4组,即副张力曲线。其中兔与人的第2、3、4组骨小梁形态具有差异。
  第二部分兔ANFH早期股骨近段微细结构动态变化
  目的:应用激素联合脂多糖建立的早期兔股骨头缺血坏死模型,研究股骨近段骨微细结构与组织学的动态变化趋势。
  方法: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5只,应用改良激素联合脂多糖建立兔股骨头缺血坏死模型,分别在注射药物后1、2、3、4周分别处死模型组5只兔,空白对照组采用第一部分正常兔的数据进行分析观察,对双侧股骨近段行解剖观察、Micro CT观察和组织学HE观察。统计方法为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描述,同一部位左右股骨相关指标不同时点比较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不同时点的两两比较采用SNK法检验。不同时点指标诊断价值的评价采用ROC曲线分析。检验水准均设定为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大体标本仅能观察模型组第1周到第4周股骨头顶部及前后份颜色逐渐变成暗红色,范围逐渐变大,股骨头顶部逐渐变扁平,但骨质未见明显塌陷。组织学观察发现模型组第1周到第4周股骨近段各观察部位的空骨陷窝率均>25%。Micro CT冠状面、三维重建可发现模型组第1-4周股骨近段各区域透光度增强,骨皮质变薄,骨小梁变稀疏,股骨头骨小梁稍增粗,股骨颈、股骨小转子前期骨小梁粗细变化不明显,其余部分骨小梁逐渐变细。骨分析 BMD测得模型组各时间段的股骨近段各观察部位 BMD值均小于对照组,且几乎呈随时间延长BMD逐渐下降的趋势(P<0.05),且各部位BMD值具有诊断价值。各部位不同周次的 BV/T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大转子<0.001、P股骨头=0.028、P股骨颈<0.001、P第三转子<0.001、P小转子=0.001),几乎均呈现随时间延长 BV/TV降低的趋势,且各部位与对照组恒定出现有统计学差异(P<0.05)的周数为第4周,各值采用ROC曲线分析得第4周各部位的 BV/TV测量值具有诊断价值,诊断值均小于对照组。各部位不同周次的Tb.Sp差异除股骨颈(P股骨颈=0.108)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大转子<0.001、P股骨头=0.011、P第三转子<0.001、P小转子<0.001),均呈现随时间延长 Tb.Sp增大的趋势。大转子、股骨头、第三转子、小转子 Tb.Sp与对照组呈现差异的周次从第一周就开始。各值采用 ROC曲线分析得第一周以后大转子、第三转子、小转子 Tb.Sp值具有诊断价值,有诊断价值的模型组 Tb.Sp值均大于对照组。各周次大转子、小转子的Tb.Th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大转子=0.058、P小转子=0.088),股骨头、股骨颈、第三转子 Tb.Th与对照组均出现差异的周次为第三周。且第三周后Tb.Th值具有诊断价值,股骨头Tb.Th较对照组大,余有诊断价值的Tb.Th值与对照组相比均变细。
  结论:组织学能体现股骨近段各解剖部位的骨细胞的改变,但难对骨小梁的形态进行评价;Micro CT的MPR及三维重建能大体展示骨小梁的形态变化;Micro CT骨分析参数中,BMD能最早的反映各部位的骨量的变化,但要更全面、有效的观察骨小梁的形态结构改变,推荐在第4周时应用骨分析的相关参数进行观察。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模型,股骨头的Tb.Th会增厚,股骨小转子的Tb.Th改变不明显,股骨颈在第三周后Tb.Th改变才明显,其余部位的Tb.Th变小。BMD、BV/TV几乎均逐渐变小,Tb.Sp的值逐渐变大,且变化趋势均为股骨大转子、股骨第三转子(张力曲线)的变化速度大于股骨头、股骨颈、股骨小转子(压力曲线)。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