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横结肠袢式造口术在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分期手术中的临床应用的临床研究
【6h】

横结肠袢式造口术在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分期手术中的临床应用的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2方法

3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贫血状况

2 血浆蛋白水平

3 外周血电解质水平

4 尿路感染情况

5 经造瘘口造影检查

6 横结肠袢式造瘘术后瘘口随访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插图

文献综述: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手术及临床治疗现状

致谢

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背景: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congenital anorectal malformation, ARM)是儿童最常见的消化道畸行,发病率为1/1500-1/5000[1];其病理类型繁多[2,4],术后排便功能障碍对患儿及家庭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对于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患儿,分期手术能在肛门成型术前确定直肠盲端位置及异常瘘管情况,尽可能恢复肛直肠解剖位置及排便功能[3]且能明显降低肛门成型术后感染的发生[4]。但一直以来国内外学者在造瘘肠管的位置及方式的选择上有很大的争议,理论上结肠各部分均可行造瘘手术,其中降结肠和乙状结肠交界处(降乙交界)分离式造瘘术(即将两分离瘘口置于切口两端,且要求两瘘口之间距离合适)备受国外学者认同,为首选的造瘘方法,但笔者认为该造瘘手术操作复杂,术后切口易感染裂开,分离瘘口间距难以把控,且术后家属护理困难。目前,横结肠袢式造瘘手术在ARM分期治疗中应用不广,但其操作简单,术后并发症少,护理容易。所以笔者收集了62例ARM横结肠袢式造瘘术的病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并评价此造瘘术的优缺点 目的: 探讨并总结横结肠袢式造瘘术在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患儿分期治疗中的优缺点,为该术式应用于复杂肛直肠畸形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患儿行预防性横结肠袢式造瘘术后的临床表现及相关重要辅助检查;综合分析横结肠袢式造瘘对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患儿整个治疗过程的影响,并分析原因。 结果: 1)62例患儿外周血常规检查显示,二期和三期术前分别有21例(33.9%)和22例(35.5%)发生轻度贫血,平均血红蛋白量分别为(99.17±4.15)g/L和(97.35±4.71)g/L;无重度及极重度贫血发生。2)62例患儿血浆白蛋白检查显示,二期术前有5例(8.1%)出现轻度低蛋白血症(32.12±0.93)g/L,三期术前仅1例(1.6%)出现轻度低蛋白血症,血浆蛋白值为32.7g/L。3)62例患儿二期术前外周血电解质检查显示,7例(11.3%)出现轻度电解质紊乱,其中6例在三期术前完全恢复,无高氯血症发生。4)62例患儿尿常规结果显示,二期术前有19例(30.7%)尿液白细胞数目异常,平均数目为(124.42±106.33)个/uL,仅有1例ARM伴膀胱颈部瘘患儿出现明显尿路感染症状;三期术前复查时仍有4例(6.4%)尿白细胞异常,其平均数目为(74.75±52.89)个/uL。5)57例患儿在二期术前经横结肠造口行远端造影均能明确异常瘘管位置,与术中发现完全一致(100%),并将造影测得直肠盲端与肛隐窝间距离(34.63±6.01)mm,与术中实际测得距离(37.33±6.17)mm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0.066,p>0.05)。6)62例患儿造口随访结果显示无严重肠管回缩及脱垂。 结论: 横结肠袢式造瘘术应用于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患儿分期治疗,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且对患儿营养状况及生长发育无严重不良影响的优点,是一种可行有效的造瘘方式。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