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应用锥形束CT评价重庆地区上颌中切牙牙冠硬组织厚度
【6h】

应用锥形束CT评价重庆地区上颌中切牙牙冠硬组织厚度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展开▼

摘要

目的: 1.通过锥形束CT测量上颌中切牙牙冠硬组织厚度了解上颌中切牙髓室顶的增龄性变化。 2.通过锥形束CT了解不同性别的上颌中切牙牙冠硬组织厚度的差异。 3.通过锥形束C T比较上颂中切牙近中髓角和远中髓角的差异。 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就诊的重庆地区的720例患者,收集关于他们C B C T数据的单侧上颌中切牙原始影像学资料,将所有患者分为10?19岁、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岁共六个年龄组,每组男女各60例,共360例女性、360例男性。利用C B C T的配套软件精确测量上颌中切牙近中髓角至近中邻面的距离、近中髓角到切端的距离、远中髓角到远中邻面的距离、远中髓角到切端的距离、近中邻面到远中邻面的距离以及近远中髓角之间的距离。 结果: 1.近中髓角到切端距离均值为(5.48±0.89)m m,远中髓角到切端的距离均值为(5.51±0.88) nun,随着年龄增加有增加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近中髓角到远中髓角距离均值为(3.03±0.65) nun,随年龄增加有减小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近中髓角到近中邻面的距离均值为(2.28±0.23) m m,远中髓角到远中邻面的距离均值为(2.35±0.24)mm,距离增加无明显规律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男性近中髓角到近中邻面的距离均值为(2.31±0.22)mm,女性为(2.25±0.25)mm,男性远中髓角到远中邻面距离均值为(2.38±0.24) mm,女性为(2.31±0.26) mm,男性近中邻面到远中邻面的距离为(8.86±0.51) mm,女性为(8.53±0.51) m m,男性大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男性近中髓角到远中髓角距离均值为(3.08±0.65) nun,女性为(2.98±0.68) m m,男性均稍大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近中髓角到切端距离均值为(5.54±0.88) mm,女性为(5.41±0.90) m m,男性远中髓角到切端的距离均值为(5.58±0.88) m m,女性为(5.45±0.88)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近中髓角到切端的距离小于远中髓角到切端的距离,近中髓角到近中邻面的距离小于远中髓角到远中邻面的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1.CBCT为上颌中切牙牙髄腔的增龄性变化情况提供了相关数据,上颌中切牙髄室顶具有明显的增龄性变化,髓角到邻面的距离较小且无明显增龄性变化,对不同年龄阶段开髓、邻面备牙量及邻面龋洞预备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2.上颌中切牙近中髓角到近中邻面的距离、远中髓角到远中邻面的距离、近中邻面到远中邻面的距离和近远中髓角间的距离均存在性别差异,且男性均大于女性,在面对不同性别的邻面牙体预备和洞型预备时要注意,女性更容易穿髓。 3.上颌中切牙近中髓角的位置髙于远中髓角,在邻面牙体预备和洞型预备时要更加注意保护近中髓角。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