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以爱之名——荣格分析心理学视野下解读《可爱的骨头》角色
【6h】

以爱之名——荣格分析心理学视野下解读《可爱的骨头》角色

代理获取

目录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Alice Sebold and Her Literary Achievements

1.2 An Introduction to The Lovely Bones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a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2.1 Studies Abroad

2.2 Studies at Home

2.3 Collective Unconscious and Archetype

2.4 Personal Unconscious and Complex

2.5 Individuation of the Self

Chapter 3 A Character Analysis of the Father Jack

3.1 The Deepest Love of the Father Jack

3.2 The Individuation of the Father Jack

Chapter 4 A Character Analysis of the Mother Abigail

4.1 The Complicated Love of the Mother Abigail

4.2 Integration of Shadow and Persona for Individuation

Chapter 5 A Character Analysis of the Sister Lindsey

5.1 The Unshakable Love of the Sister Lindsey

5.2 The Individuation of Lindsey

Chapter 6 Conclusion

Notes

参考文献

Appendix: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作为美国女作家艾利斯·西伯德的第一本小说,《可爱的骨头》一经出版便风靡全美,不仅成为2002年年度畅销书,荣获“最佳小说”称号,并入围“英国年度好书大奖”,且获得法国“2003年度二十本最佳图书”第二名。
  《可爱的骨头》讲述了一个年仅十四岁的少女,苏茜·沙蒙,不幸遭人奸杀并肢解的故事。小说借助进入天堂后苏茜灵魂的视角,讲述了她的家人在面对种种困境时的行为。尽管这部小说描述了少女的不幸,但整体基调不是惊悚悬疑的恐惧,而是充满希望与关爱的温暖,而作者通过对不同人物面对亲人逝去的反应的刻画,见证了家庭从崩离到重生的过程,借此颂扬了亲情与爱。
  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运用荣格分析心理学对小说《可爱的骨头》的人物进行重新解读。荣格分析心理学理论的基础是集体无意识理论,最重要的内容包括原型和原型意象理论,情结,以及自性化过程等等。通过集体无意识理论,本文首先解读小说中失去女儿的父亲杰克,母亲阿比盖尔,以及失去姐姐的林茜三人的不同反应和行为,以期得出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并说明这些不同的,甚至有些过激的行为的可理解性;其次借助分析心理学中的自性化过程,突出小说中关于家庭和亲情的主题,并借以呈现论文的结论:爱可以治愈家庭创伤,而“爱”正是荣格分析心理学提倡的集体无意识的治愈力量。
  当前对《可爱的骨头》的研究文献,囊括了对人物,主题,以及叙述手法的解析,各有所长;但在对人物的分析上,首先,以单一人物分析居多,并未对家庭中三个主要人物进行系统性解析;其次,多数分析仅仅停留在对人物语言及行为的描述上,并未采用有效的理论,对行为背后的原因进行说明。因此,本文拟采用荣格分析心理学,对人物行为逐一进行解读,说明其行为背后的原因,并借以突出文章深层的主题,以期为小说《可爱的骨头》提供一个新的解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