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重庆市不同地貌背景下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研究
【6h】

重庆市不同地貌背景下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1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意义

1.2研究进展

1.2.1国外研究进展

1.2.2国内研究进展

1.3研究的主要内容

④结合典型研究区,探索不同地貌背景下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模式

1.4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研究方法

1.4.2技术路线

2重庆市耕地的地貌背景

2.1重庆市自然地貌概况

2.2地貌与农业生产

2.3重庆市耕地地貌类型的划分

2.4典型区的选择

3高标准农田建设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优劣因子识别

3.1评价单元选取及构建原则

3.2高标准农田建设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3高标准农田建设潜力评价指标分值测算

3.4高标准农田建设潜力区划定

3.5区域产业发展优劣因子识别

4河谷平坝与浅丘带坝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

4.1典型区概况

4.2数据来源与处理

4.2.1数据来源

4.2.2数据处理

4.3新溪村建设潜力与优劣因子分析

4.3.1建设指标权重计算结果

4.3.2建设潜力分析

4.3.3建设优劣因子分析

4.4新溪村高标准农田建设

4.4.1新溪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与重点建设内容

4.4.2新溪村高标准农田建设格条田规划设计

4.5小结

5丘陵宽谷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

5.1典型区概况

5.2数据来源与处理

5.2.1数据来源

5.2.2数据处理

5.3六贡村建设潜力与优劣因子分析

5.3.1建设指标权重计算结果

5.3.2建设潜力分析

5.3.3建设优劣因子分析

5.4六贡村高标准农田建设

5.4.1六贡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与重点建设内容

5.4.2六贡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缓坡整治规划设计

5.5小结

6低中山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

6.1典型区概况

6.2数据来源与处理

6.2.1数据来源

6.2.2数据处理

6.3送月村建设潜力与优劣因子分析

6.3.1建设指标权重计算结果

6.3.2建设潜力分析

6.3.3建设优劣因子分析

6.4送月村高标准农田建设

6.4.1送月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与重点建设内容

6.4.2送月村高标准农田建设基础设施体系规划设计

6.5小结

7重庆不同地貌背景下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对比

7.1格条田建设模式

7.2缓坡整治模式

7.3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模式

7.4模式对比

8结论与讨论

8.1结论

8.2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附录B:部分参与式访谈及踏勘工作照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重庆市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为区域高标准农田的整治提供了多样的基础背景和不同的发展方向。探索不同地貌类型下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有助于更有针对性地改善耕地环境,寻求更加科学高效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途径。本文拟通过构建高标准农田建设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围绕区域产业发展目标构建优劣因子评判标准,基于重庆市地貌格局的特点整合分析不同地貌类型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潜力大小、优劣因子,通过3个不同地貌背景项目区的案例确定了不同地貌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点内容和模式,为此,开展了以下工作和研究: 参考《重庆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要求》(试行)中的有关地貌类型的阐述,主要依据地貌形态和海拔高程的差异将重庆市农田地貌类型划分为浅丘带坝(海拔小于500m,相对高差以小于20m),丘陵宽谷(海拔小于500m,相对高差小于50m),低中山(海拔大于500m)等类型。 从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和基本定义出发,建立地形条件、灌排条件、道路条件、生态条件4个准则层,共计选择11个指标,构建高标准农田建设潜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潜力指标作为产业发展影响因子,建立产业发展优劣因子判别标准。 河谷平坝与浅丘带坝地貌背景下的农业产业发展类型较为单一,以实现机械化、高效化的粮油生产为目标。这些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潜力大,具有较多的优势因子,劣势因子包括破碎度、灌排条件、路面材质等。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中,应充分发挥地形较为平坦的优势,将格条田作为耕作田块修筑工程的目标,以降低地块破碎化程度,规整田块形状,格条田修筑的理想规模为5~8亩,而实际适宜规模为3~10亩,相应的宽边介于30~100m,长边介于50~150m,规划后单位面积内的田块数量显著下降;依托格条田规划结果,科学合理布设灌溉和排水设施,提高项目区灌溉保证率,改善排水困难的现状;在格条田规划的基础上,完善现有田间道路格局,提升路面材质。 丘陵宽谷地貌背景下的农业产业发展较河谷平坝与浅丘带坝地貌更为丰富,以水稻粮油生产为主,部分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或者生态养殖等。该地貌区产业发展优势因子较多,劣势因子包括破碎度、路面材质等,尤其是旱地耕作条件较差,田面坡度、地块破碎度、梯田化率都有待提高。缓坡整治有三种类型,依据地块坡度、规模现状分类进行。坡度15°以下且规模较大的缓坡整治为漫坡,整治后田块坡度应小于10°;其他情况下的旱地一般整治为水平梯地或者坡式梯地,其中,台面坡度较小的整治为水平梯地,台面坡度较大的整治为坡式梯地,台面坡度小于15°的,整治后台面坡度应小于6°,坡度大于15°的,整治后台面坡度应不大于10°。冲田区域应该参照河谷平坝区/浅丘带坝区进行条田整治。田间道路和排灌体系多以规划后的田块为基础进行布设,注重生态防护工程的布设,以减少水土流失,道路应结合产业需求,进行适当硬化。 低中山地貌背景下,产业发展多样化,粮油产业呈现逐渐萎缩的趋势。高标准农田建设潜力较差,农业产业发展优势因子较少,劣势因子包括可改善和难以改善两大类,破碎度、田面坡度难以通过工程改造得到改善,因此该地貌区高标准农田工程建设的重点是依据不同的产业发展需求,进行基础设施一体化布设。如蔬菜产业面向市场生产,排灌、道路及其他配套设施布设必须适应市场化需求,粮油产业区以改变粮油生产的弱质性为主,苗木基地基础设施配套密度适度即可。因此在生产路布设时,粮油产业的生产路间距小于100m,蔬菜产业的生产路间距小于150m,苗木基地的生产路间距小于200m即可;而不同产业的田间道和生产大路布设要求相同,田间道之间最大间距小于500m,生产大路之间最大间距小于350m。蔬菜和粮油基地田间沟渠的布设要达到伏旱季节40天无雨能保灌溉,其他季节70天无雨能保灌溉,日降雨量150mm不受淹,苗木基地可适当降低标准。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