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沙坪坝水厂重建工程中残缺制水工艺的运行与实践
【6h】

沙坪坝水厂重建工程中残缺制水工艺的运行与实践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独创性声明及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1绪论

1.1国内外供水水质标准现状

1.2老水厂重建问题的提出

1.2.1老水厂所面临的问题

1.2.2三峡库区水源水质现状

1.3水厂重建工程水质目标

1.4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论文研究的内容

2沙坪坝水厂现状

2.1高家花园水厂现状

2.2汉渝路水厂现状

2.3三级加压站现状

2.4四级加压站现状

2.5高家花园水厂重建问题的提出

3水厂重建工程概况

3.1水厂重建的水质目标

3.2供水量现状及重建规模的确定

3.3水厂重建工程范围

3.4水厂重建工程内容

3.5与原水厂对比,新水厂工艺特点

3.5.1采用节能型工艺设备

3.5.2采用新的平流沉淀池和池下清水池

3.5.3提高自动化水平

4水厂重建顺序分析

4.1重建顺序构想

4.2水厂重建的施工周期确定

4.3重建的难点

5残缺制水设施工艺评估

5.1药剂投加试验

5.1.1加药系统现状

5.1.2药剂投加试验

5.2预沉工艺

5.2.1预沉池现状

5.2.2分析

5.3混凝工艺

5.3.1混凝池现状

5.3.2混凝分析

5.4沉淀工艺

5.4.1沉淀池现状

5.4.2沉淀分析

5.5过滤工艺

5.5.1普快滤池

5.5.2虹吸滤池

5.5.3无阀滤池

5.6部分新制水设施投运分析

5.6.1新制水设施不能按期投运

5.6.2新制水设施独立运行

5.7 小结

6水厂间水量调入措施分析

6.1供水管网示意图

6.2供水调入措施

6.3 小结

7重建工程实践

7.1陈旧工艺运行中遇到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7.2高峰供水中的问题及措施

7.3新建工艺运行中的问题及措施

7.3.1存在的隐患及应对措施

7.3.2运行事故及措施

7.3.3新制水设施投运后水量对比

7.4其它问题

8效益分析

8.1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

8.2经济效益

9结论与建议

9.1结论

9.2建议

致 谢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水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优良的饮用水水质,是人类健康的基本保障。国家卫生部制定的生活饮用水水质检验指标,从1959年的16项到2001年的96项,饮用水水质检验标准在逐年提高。而原水水质却成逐年恶化趋势,据水利部门调查,目前废污水排放量已超过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一倍以上,这些废污水80﹪以上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不少城市供水水源受到威胁。目前,很多老水厂存在着制水工艺落后,设备陈旧,超负荷运行等现象,这些水厂的改建或重建是我国水务行业目前面临的一项重要的工作。 本文主要研究了重庆市沙坪坝水厂就地重建工程中残缺制水工艺的水量及水质保障问题。根据历年原水浊度的变化情况,制定了在秋冬季开始施工,在来年5月份前完成部分新工艺构筑物的就地重建,在夏季由新、老工艺组成的系统处理高浊度原水,在新的秋冬季完成全厂的就地重建的方案。通过对水厂内、外保障水量、水质的措施的研究,对不能按计划完工将采取的措施进行了分析,确定了该方案的可行性。在水厂内部运行条件方面,进行了药剂投加比例和浓度的实验,实验结果说明,增大制水药剂的投加量控制高浊度的原水是可行的。对制水工艺设施进行了评估。采取增加机械搅拌混合、调节沉淀池进水阀门使各池运行负荷相同等措施来提高絮凝效果。针对普快滤池长期超负荷50﹪,虹吸滤池进水量为设计的60﹪的问题。分二次采取了为虹吸滤池增加DN200进水管的方式,调节普快、虹吸滤池间的水量分配,同时增加了虹吸滤池的过滤水量。在水量调度方面,分析了邻近水厂对沙坪坝片区的水量调入措施,以满足重建过程中沙区的缺水量需求。在重建工程实践中,对水量的补充并未单独采用仅从厂内措施增加供水或仅从邻近水厂调水的方式,而是采取邻近水厂调入水量为辅,增大药耗提高残缺运行工艺条件下的供水量为主的方式。采取内外措施并举的方式大大提高了供水保障的安全性,使该重建工程接近顺利完工。很多新建水厂的投运都有试用期,而原地重建水厂是边生产、边施工、边转换的方式。一旦发生事故停水,将影响其供水片区。为保障新工艺的安全稳定运行,本文还探讨了保障供水安全的措施,并对影响较大的事故进行了分析。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