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建筑空间结构的分析与评价——基于空间可达性与可理解性
【6h】

建筑空间结构的分析与评价——基于空间可达性与可理解性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图表目录

声明

关于建筑评价研究的序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建筑空间结构分析与评价的现实意义

1.1.2空间结构分析与评价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1.1.3建筑“空间结构效能”是衡量空间结构优劣的重要准则

1.1.4空间可达性与可理解性是评价建筑空间结构效能的重要指标

1.1.5“空间结构评价模式”的建立依据、由来、创新之处、研究范围限制以及其应用意义

1.2研究的内容与目的

1.3相关概念的阐述

1.4研究的方法与框架

1.4.1研究方法

1.4.2研究框架及论文结构

2可见性分析与空间分解

引言

2.1可见性分析的基本含义

2.2可见性分析的理论基础

2.2.1生态知觉理论的基本观点

2.2.2生态知觉理论的启示

2.2.3生态知觉理论的分析层面

2.3可见性分析的意义

2.3.1普遍性日常性的认知方式

2.3.2共通的集体知觉

2.3.3关注空间本身的内在逻辑

2.4空间分解的原理与方法依据——可见性分析

2.4.1空间分解的依据

2.4.2空间分解的方法

2.4.3空间分解的模式

2.4.4凸空间、轴线分解模式的运用原则与范围

3组构分析与空间可达性、可理解性的量化研究

引言

3.1组构分析产生的背景

3.1.1空间属性研究

3.1.2回归空间本身的空间研究方法——组构分析

3.2组构分析

3.2.1组构的定性分析

3.2.2组构的定量分析

3.3组构分析的意义

3.3.1组构分析与空间结构属性(可达性与可理解性)的量化研究

3.3.2组构分析与空间使用行为的量化研究

4空间可理解性分析与空间使用行为分布规律的量化研究

引言

4.1空间可理解性与空间认知

4.1.1组构是空间认知的基本方式

4.1.2空间可理解性是认知复杂空间系统的有效途径

4.2空间可理解性与空间使用行为分布规律

4.3空间可理解性分析

4.3.1空间可理解性分析的基本方法

4.3.2空间可理解性分析的基本观点

4.3.3空间可理解性分析的意义

5“空间结构评价模式”的建立

引言

5.1“空间结构评价模式”建立的意义

5.2空间结构属性与空间结构效能的关系

5.3“空间结构评价模式”的建立

5.3.1“空间结构评价模式”建立的原理与方法依据

5.3.2“空间结构评价模式”的评价标准与评价因子

5.3.3“空间结构评价模式”运用的基本方法

5.4“空间结构评价模式”的应用意义与应用范围

5.4.1空间的使用率

5.4.2空间的可识别性

5.4.3空间的可交流性

5.4.4空间的安全性

6“空间结构评价模式”的应用——以一个具体设计研究为例

引言

6.1设计背景与设计理念

6.1.1设计背景简介

6.1.2设计理念简介

6.2评价原则与评价方法

6.2.1基于建筑空间结构效能的评价原则

6.2.2基于“空间结构评价模式”的理性分析与评价方法

6.3基于“空间结构评价模式”的设计研究

6.3.1方案一空间结构效能的量化分析

6.3.2方案二空间结构效能的量化分析

6.3.3方案三空间结构效能的量化分析

6.3.4三方案空间结构效能的对比分析

6.4基于“空间结构评价模式”的设计评价

6.4.1空间使用率

6.4.2空间可识别性

6.4.3空间可交流性

6.4.4空间安全性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展开▼

摘要

论文从建筑空间可达性与可理解性量化分析的层面,将空间句法中相关的理论进行了系统化地归纳和疏理,进而以“可见性分析”、“组构分析”以及“空间可理解性分析”这三个基本原理和方法为依据,从建筑空间结构效能性的角度,建立一套通过对建筑空间可达性与可理解性进行量化分析,能够对建筑空间结构有关空间利用率、空间可识别性、空间可交流性以及空间安全性等方面的效能性进行量化分析与评价的方法——“空间结构评价模式”,以辅助研究者从建筑空间结构效能性的层面理性地进行设计创作与评价。 同时,从空间的使用率、可识别性、可交流性以及安全性等方面来分析和评价建筑空间结构的“效能性”,是“空间结构评价模式”试图对空间句法在应用研究领域的补充与发展。 并且,“空间结构评价模式”是以空间在视觉感知上的差异性为依据分解空间系统,进而对建筑空间结构效能进行量化客观地分析与评价,突破了目前国内业界主要以空间的功能差异为依据进行建筑空间结构研究的局限性。 另外,论文从建立“空间结构评价模式”的角度,在空间句法原理的基础上,根据空间结构属性、空间使用行为分布以及空间结构效能三者之间的关系,论证了建筑空间结构在空间使用率、空间可识别性、空间可交流性以及空间安全性等方面的“效能性”,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建筑空间结构的内涵。 而“空间结构评价模式”的应用意义在于,通过对空间可达性与可理解性进行量化,辅助研究者理性把握建筑空间结构效能,在建筑设计研究方面,使空间设计能够在感性创造与理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下得到优化,在建筑空间评价方面,使建筑空间评价具有客观性与科学性。 论文的写作共分为六章进行。其中第一章主要阐述了“空间结构评价模式”产生的背景、建立的依据、由来、创新之处、研究范围限制以及应用意义等。 第二章到第六章是论文的主体,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论述了“空间结构评价模式”的理论与方法依据、建立以及应用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二、三、四章是论文主体的第一部分——建立“空间结构评价模式”的理论与方法依据。第二章主要内容:阐述可见性分析的基本含义、理论基础及其意义,并指出可见性分析是组构分析的主要基础。第三章主要内容:阐述组构分析产生的背景;组构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以及组构分析的意义,指出组构分析是空间可理解性分析的基础。第四章主要内容:空间可理解性与空间认知的关系;与空间使用行为的关系;指出空间可理解性分析是空间使用行为分布规律的量化第五章是论文主体的第二部分——“空间结构评价模式”的建立,也是整篇论文的研究重心。第五章主要内容:首先,阐述“空间结构评价模式”建立的意义,指出从空间的使用率、可识别性、可交流性以及安全性等方面来分析和评价建筑空间结构的效能性,是“空间结构评价模式”试图对空间句法在应用研究领域的补充与发展;接着,分析空间结构属性与空间结构效能的关系,指出对空间的可达性与可理解性进行量化,能够从空间使用率、空间可识别性、空间可交流性以及空间安全性四个方面衡量空间结构效能;然后,论述“空间结构评价模式”的原理与方法依据、评价标准、因子以及基本方法;最后,探讨“空间结构评价模式”的应用意义与应用范围。 第六章是论文主体的第三部分——“空间结构评价模式”的应用。第六章主要内容:以《不能埋没的历史》——“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概念设计竞赛”参赛方案——这一建筑概念设计研究为例,从设计的深入与最终方案的评价两个方面,探讨“空间结构评价模式”在具体设计研究中的实际应用。 总之,论文试探性地建立起“空间结构评价模式”这一建筑空间结构效能的量化分析与评价方法,希望有助于建筑评价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