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激扬与反拨——清代碑学的内在规律及其启示
【6h】

激扬与反拨——清代碑学的内在规律及其启示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1 绪 论

1.1研究的目的和思路、方法和结构安排

1.1.1研究的目的和思路

1.1.3结构安排

1.2研究的技术路线和创新

1.2.1研究技术路线

1.2.2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1.3相关概念

1.3.1碑学

1.3.2激扬与反拨

2 清代碑学兴起的原因

2.1清代书法概况

2.2清代碑学兴起的内在原因

2.2.1晚明的尚“奇”审美标准和浪漫书风的影响

2.2.2帖学积累了萎靡纤弱之病

2.3清代学术对碑学兴起的作用

2.4晚清对雄壮之美的心理选择

3 清代碑学演绎线索揭示内在规律

3.1反拨的萌动到“上掩千古,下开百祀”——从郑簋到邓石如

3.1.1郑簋:碑学的先声和“间参草法”

3.1.2金冬心、郑板桥:“欲变而不知变”和“破格书以警后学”

3.1.3邓石如:上掩千古、下开百祀和对清代陋习的反拨

3.2碑学激扬与反拨的阶段性成果,出现了清代碑学史上的重镇

3.2.1伊秉绶:集分书之大成

3.2.2何绍基:碑派书法的重镇和碑帖融合

3.3碑学确立到碑学理论的激扬,以致走向极端——从阮元到包世臣,再到康有为

3.3.1阮元、包世臣:碑学正式确立的标志和书学理论的激扬

3.3.2康有为:激扬与反拨的极端表现

4 清代碑学的启示

4.1对“书法”“书法传统”的再思考

4.2碑学的取法扩大是否造成书法经典体系扩大

4.3以“激扬与反拨”规律看当下书法创作

4.4碑学的历史意义

4.4.1清代书法从二王书法“书卷气”之外另辟蹊径,创造了书法的“金石气”

4.4.2清代碑学使书法正真转换为艺术

4.4.3壮美之路的开启

4.4.4客观上保护古代文物

5 结 论

5.1研究结论

5.2研究展望

致 谢

注释

参考文献

附 录: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本文关注的是清代碑学的内在规律及其从中得到的启示。本选题是在研究清代书法的基础上提出的。在研究过程中,笔者重在以碑学书法这一体系作为框架,对其脉络进行梳理。笔者关注了碑学兴起的历史成因,既有内因也有外因。一方面,晚明浪漫书风为清代碑学的兴起作了理论的前瞻,另一方面,清代学术转向对碑学的兴起产生影响。清代碑学揭示书法史演绎的规律,碑学按书法“激扬和反拨”的规律进行。碑学由萌芽到成熟,我们可以清晰看到清代碑学的发展过程,碑学的风格面貌受所在环境影响,受当时及前代书风左右。本文无意详列清代碑学书者的成果,而是从如何顺应内在规律的这一角度,对碑派书家中的郑簋、金冬心、郑板桥、邓石如等代表性人物做简要分析。
   自清代以来,新的书法创作和书法观对当代书法产生了重要影响。我们分析清代碑学的历史成因和表现规律,理顺当下存在的相关疑问或争议,不仅可以更客观了解书法史,而且对当下创作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笔者顺着碑学发展的思路对其引发的问题进行探讨。笔者通过对“书法”进行了再思考,把“书法”划分为三个阶段:实用性“文字书写”准书法;抒情写意自觉时期的“书法”;重展示性、追求视觉性的“书法”,并且点出三个类型长期并存,因此我们可以客观解释碑学以来书法取法扩大的问题。通过对书法传统进行再思考,笔者肯定了激扬与反拨的内在规律在书法传统中的作用。通过划分书法经典体系和书法研究资料体系,笔者否认了碑学的取法扩大造成书法经典体系扩大的观点。除此之外,笔者以“激扬与反拨”规律看当下书法创作格局,认为要在书法史上留下痕迹就必须符合上述规律,“主张缺什么补什么”,顺应时代的审美需要来创作。只有认真分析激扬什么,反拨什么,把书法放在大环境中来观照,才能使书法在创作上形成主客观的统一,成为时代的代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