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李郭”山水风格的传承及兴衰的原因
【6h】

论“李郭”山水风格的传承及兴衰的原因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1绪论

1.1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1.1.1问题的提出

1.1.2研究的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1.2.2国内研究现状

1.3本文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内容

2 五代以前山水画史的回顾与“李郭”山水风格的界定

2.1五代以前山水画史的回顾

2.2“李郭”山水风格的界定

3“李郭”山水风格在两宋的传承及兴衰的原因

3.1“李郭”风格在两宋的传承

3.1.1北宋前期:民间诸画家与士大夫画家燕肃

3.1.2北宋中后期:贵族画家王诜

3.1.3北宋中后期及南宋初期画院内外其他诸位画家

3.1.4“李郭”风格在南宋传承过程中所产生的变异

3.2“李郭”风格在北宋前中期兴盛的原因

3.2.1风格本体因素的差异相对具有优势

3.2.2李成的儒士身份相对具有优势

3.2.3 皇室贵族的喜爱与文人士大夫的推崇

3.3“李郭”风格在北宋后期与南宋时期影响衰落的原因

3.3.1北宋后期皇室宫廷审美趣味的转变

3.3.2社会上流传的李成、郭熙作品的减少

3.3.3文人画理论与实践的兴起

3.3.4巨大的政治转变与南北地域的变迁

4“李郭”山水风格在元代的传承及兴衰的原因

4.1“李郭”风格在元代的传承

4.1.1唐棣

4.1.2朱德润

4.1.3曹知白

4.1.4姚廷美

4.1.5 “李郭”风格在传承过程中所产生的变异

4.2“李郭”风格在元代早中期呈现复兴势头的原因

4.2.1历史文化的渊源承继性

4.2.2画坛巨擘赵孟頫的引导与提携

4.2.3元代唐棣等诸家与郭熙有共通之处

4.2.4元代统治阶层的审美趣味及实用的需要

4.3“李郭”风格在元代后期产生变异、衰落的原因

4.3.1社会历史的因素

4.3.2地理环境的影响

4.3.3画家晚年的交游及审美观念的转变

4.3.4审美情趣上对“逸”的强烈追求

5 “李郭”山水风格在明清的传承及衰微的原因

5.1“李郭”风格在明清两代的传承

5.1.1明代的李在与马轼

5.1.3颜宗与滕芳等明清其他诸家

5.2“李郭”山水风格在明清衰微的原因

5.2.1明清画坛的“崇古”、“复古”的风尚

5.2.2“南北宗”论中的宗派门户思想偏见的因袭蔓延

6总结与点滴思考

6.1总结

6.2点滴思考——继承与创新

致 谢

参考文献

附 录

展开▼

摘要

李成以画“寒林平远”著称,毫锋颖脱、墨法精微、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扫千里于咫尺,写万趣于指下,是百代标程的山水画大师。郭熙是李成弟子中成就“最著者”,有“出蓝”之誉。他的用笔不仅有李成的尖利,还有雄健的一面;用墨不仅善于运用不同层次的淡墨,还大胆地使用浓墨;“蟹爪树”、“卷云皴”是对李成笔墨技法的进一步强化和发展;构图上不仅继承了李成的“平远”,还善于“高远”、“深远”兼俱,其巨障高壁式大幅面山水撼人心魄的雄伟气势和丰富奇变的境界尤为人赞誉。由于李成传世作品极少,后世画家也大多通过学习郭熙来追寻李成的画风。同时郭熙还著有《林泉高致集》,对中国山水画理论的总结有突出贡献。由于郭熙卓越的艺术成就,使得他与李成并驾齐驱,被后世多以“李郭”并称。
   “李郭”风格的相关研究多是着眼于李成与郭熙二人的个案研究,继承此风格的一些画家的个案研究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毕竟参与研究的人数有限,规模相对较小,仍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本文是出于探究下面问题的初衷来写的:后世的哪些画家受到了“李郭”风格的影响,继承了这种风格?他们的具体作品与原典型的“李郭”风格相比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本论文研究的时间纬度主要着眼于绘画史的古代阶段,即宋元明清),这种风格有时影响很大,占据画坛的主流地位,有时影响很微弱,同时又受到主流风格的影响,其兴衰变化的具体原因又是什么?从画风传承的角度来探讨此风格具体的传承史实及在不同历史阶段兴衰变化的具体原因方面的专题研究还尚未见到,所以,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文献学、图像分析学、社会文化学等方法,着重分析与探讨“李郭”山水风格传承过程中的具体史实与深层原因,来宏观把握“李郭”山水风格发展的历史脉络,微观认识其发展变化的具体原因,以期对“李郭”山水画风格的研究更加全面、系统、深入和完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