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对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中衍生金融工具相关准则的理论分析与评价
【6h】

对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中衍生金融工具相关准则的理论分析与评价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前 言

一、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衍生金融工具概念的界定及特征描述

四、本文论述范围的界定

五、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六、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理论分析:衍生金融工具会计

第一节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的理论分析

一、对衍生金融工具合约经济实质的思考——履行中合约的会计确认问题

二、衍生金融工具确认理论分析:金融合成分析法对风险报酬分析法的取代

第二节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的理论分析

一、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目标的思考——“决策有用观”下财务报告使用者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的需求

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属性理论分析:公允价值在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中的应用

第三节衍生金融工具的列报与披露的理论分析

一、衍生金融工具列报与披露在传统财务报告模式下的障碍

二、衍生金融工具列报与披露的理论分析

第二章现实状况:实施高质量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势在必行

第一节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变迁

一、不同监管部门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核算的规定

二、我国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实务遵循的不同会计规范

第二节我国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实务

一、我国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确认会计实务及其存在问题分析

二、我国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计量会计实务及其存在问题分析

三、我国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列报与披露会计实务及其存在问题分析

第三节我国统一实施高质量衍生金融工具准则的迫切性

一、防范金融风险的需要——基于会计准则在会计监督以及金融监管中的重要作用

二、国内衍生金融工具实践发展的需要——基于会计准则对实践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会计国际化的需要——基于会计准则规范会计语言的重要作用

第三章准则评价:以“信息中立”为主,辅之以“经济后果”

第一节评价标准的选择:“信息中立”还是“经济后果”

一、信息中立——会计价值的根本所在34

二、经济后果——会计所固有的特征

三、会计准则的评价标准:以“信息中立”为主,辅之以“经济后果”

第二节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衍生金融工具相关准则评价——以“信息中立”为评价标准

一、对新《企业会计准则》中衍生金融工具确认规定的评价

二、对新《企业会计准则》中衍生金融工具计量规定的评价

三、对新《企业会计准则》中衍生金融工具列报与披露规定的评价

第三节对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衍生金融工具相关准则适用性的评价

一、由原则导向的准则引起的适用性问题

二、由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引起的适用性问题

三、由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现状引起的适用性问题

第四节新《企业会计准则》衍生金融工具相关准则经济后果分析

一、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反映的经济后果分析

二、以公允价值计量衍生金融工具的经济后果分析

第四章政策建议:新《企业会计准则》衍生金融工具相关准则保障措施

第一节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反映的保障措施

一、增添“衍生金融工具明细表”,增加报表使用者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理解

二、相关部门积极协调,分三步完善适应新《企业会计准则》的监管措施

第二节以公允价值计量衍生金融工具的保障措施

一、外部保障措施

二、内部保障措施

结语

一、结论

二、本文局限性及今后的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论文及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展开▼

摘要

衍生金融工具历来被称为一把既能规避风险又能产生风险的“双刃剑”,会计监管作为加强衍生金融工具监管的手段,地位十分重要。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创新浪潮和西方相关会计准则的实践、国内金融业发展的急需和对中国会计准则体系完善的期望等多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下,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首次发布了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4项具体准则。 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衍生金融工具准则,在我国的特殊经济环境下是否是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会计准则的评价标准是什么;是技术规范观的“信息中立”,还是准则实施的“经济后果”;在我国的现实国情下,如何保障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衍生金融工具准则的实施,这些都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 文章的前言部分首先阐述了选题意义,紧接着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研究作了文献综述,然后对本文涉及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在对衍生金融工具的特征进行概括、论述范围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思路、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之处。 主体部分共分为四章,各章的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所涉及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理论是制定准则的依据,同时也是笔者对其展开评价的依据,因此本章显得尤其重要,是整篇文章的基石与立足点。同时,值得指出的是,本文的理论分析并非对先前研究(多是从衍生金融工具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冲击的角度)的照搬照抄,而是在充分总结与深入思考之后,通过对衍生金融工具作为一种尚未履行的合约的经济实质、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目标进行深入思考,分为三个部分对衍生金融工具在确认、计量、列报与披露时所涉及的会计理论问题进行探讨,从而为后文准确评价衍生金融工具准则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章介绍了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前,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现实状况。首先,介绍了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制度的变迁。其次,针对理论分析中探讨的衍生金融工具确认、计量、列报与披露的难点,对我国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实务进行了介绍,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而得出结论:我国实施高质量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势在必行。 第三章对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相关准则展开了全面的评价。首先对评价标准进行了探讨,笔者认为,对会计准则的评价应以“信息中立”为主,同时辅之以“经济后果”的考验。第二节即以“信息中立”为评价标准,紧扣第一章的理论分析,从确认、计量、列报与披露三个方面,对衍生金融工具准则从表述方式、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准则所导致的信息披露进行评价。第三节,对新《企业会计准则》在我国的适用性进行了评价,之所以将其纳入评价范围,是因为从理论上来说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未必导致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它同时还受到经济环境与会计环境的影响,并且适用性问题还将在准则的实施的过程中产生非公允的经济后果。最后,通过考察不同报表使用者对会计报告所披露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的不同需要,以及对实施衍生金融工具准则可能发生的经济后果进行预期的方法,对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反映以及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进行了经济后果分析。通过评价,笔者认为,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中衍生金融工具相关准则从技术角度来说,做到了“信息中立”,从理论上来说可以产生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但是由于我国财务人员的总体素质不高,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信息系统建设落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不健全,影响了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衍生金融工具准则在我国的适用性。这些适用性问题使得新《企业会计准则》在我国将产生一些非公允的经济后果:降低了利润表的可控性,降低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可靠性。同时,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另一个缺陷是:没有考虑到一个重要的会计报表使用者——监管部门对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信息的需要。 第四章在前章结论的基础上,从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反映与以公允价值为衍生金融工具计量属性两个角度,对保障衍生金融工具相关准则在我国的有效实施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增添“衍生金融工具明细表”,分三步完善适用新准则的监管措施以适应将其纳入表内反映的变化;通过加快金融价格市场化进程、明确模型选择与参数估计方法,为公允价值的采用创造良好的市场条件,通过提高财务人员素质,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从企业内部保障公允价值的采用。 最后的结语总结了本文的结论和建议,同时指出了研究中的局限性以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