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适宜地貌景观的山地新农村聚落布局研究——以渠县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为例
【6h】

适宜地貌景观的山地新农村聚落布局研究——以渠县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绪 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1.2概念界定

1.3国内外研究进展

1.4研究内容

1.5研究方法与框架

2 传统山地农村聚落总体布局与地貌景观相关性分析

2.1地貌景观因素影响下传统山地农村聚落选址方法

2.2地貌景观因素影响下传统山地农村聚落聚居方式

2.3地貌景观因素影响下传统山地农村聚落产业模式

2.4适宜地貌景观的传统山地村落总体布局案例分析

2.5对当代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2.6小结

3 渠县县域现状农村聚落与地貌景观相关性

3.1渠县地貌景观特征

3.2渠县县域农村聚落总体分布与地貌景观的相关性分析

3.3渠县现状聚落分布与地貌景观因素的关联分析

3.4小结

4 适宜地貌景观的渠县县域新农村聚落总体布局规划

4.1整体方法体系的构建

4.2适宜地貌景观的山地新村建设用地选择

4.3适宜地貌景观的山地新村主导产业规划

4.4适宜地貌景观的山地新村人口测算

4.5适宜地貌景观的山地新村总体布局

5 结 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展开▼

摘要

地貌是生命活动的舞台,地貌上的自然生态元素——光、风、水、土等是繁育生命的基本条件。地貌景观是由与地貌相关联的气候、土壤、植被等地表生态要素组成的自然地域综合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貌景观能够孕育不同的聚落景观,山地作为一种地貌形态,山地聚落的建设活动与地貌环境的关系尤为密切,生长于地球表面的山地新农村聚落的分布与建设,能否适宜于地貌景观环境,是山地新农村生态化建设的最直接体现。
  2010年,四川省委、省政府为积极推广“5·12”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决定以新型村落和公共服务建设为载体,在四川省非发达山地地区以规划为龙头进行新农村建设再次探索。在此背景下,全省范围内开始大规模的新农村建设活动,但是,在新农村建设中,特别是非发达山地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活动,由于缺乏相对成熟的规划理论指导与案例借鉴,只是将城市中居住小区的规划方法、设计标准、住宅形式等生搬硬套,造成许多新建成的村落景观与城市中的居住小区景观雷同,且破坏了传统山地农村聚落朴素自然的地貌景观环境,丧失了地域特色。
  在四川省非发达山地地区,大部分农村地区仍保持着小农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这与传统山地地区的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基本一致。传统山地农村聚落的选址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适宜于地貌景观环境,同时传统聚落的聚居方式和聚居度充分匹配环境容量,从而使传统山地聚落的总体格局不仅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还在很大程度上构建了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这对四川省非发达山地地区的新村建设具有借鉴意义,但传统农耕为主的产业类型已不适宜当代新农村发展的要求。当代新农村建设可以从借鉴传统山地村落选址的地貌景观因素、传承匹配环境容量的传统聚居方式以及转变传统产业模式等三个方面入手,进行适宜山地地貌景观环境的新农村建设。
  综上所述,本研究以位于川东地区的四川省非地震灾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县——渠县新农村建设示范项目为例,在县域宏观尺度上,从适宜山地地貌景观环境的角度,通过新村选址、主导产业、聚居度三个方面进行新村总体布局,探讨了适宜山地地貌景观的山地农村聚落布局规划方法,从而在最大化保护山地农村聚落景观生态环境中,凸显渠县新农村聚落建设的地域特色。
  论文的逻辑体系主要由以下四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是界定研究背景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通过解读当前山地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和政策背景,明确本文的基本研究方向,然后对地貌、景观、地貌景观和农村聚落等概念的界定,以及结合国内外对新农村建设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对当前的新农村建设现状进行反思,在此基础上,明确本文的研究内容——从生态、产业、人口三个方面来营建适宜地貌景观的山地新农村聚落,从而科学合理地指导新农村聚落规划。
  第二部分是对传统山地农村聚落地貌景观适宜性研究。在分析传统山地农村聚落在选址方法、聚居方式、产业模式三个方面与地貌景观因素关联关系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传统山地农村聚落总体布局的在生态适宜性方面的经验,并分析传统优秀山地农村聚落案例,以此对当代新农村实践进行启示,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宜地貌景观的当代山地新农村聚落建设的思路。
  第三部分是渠县县域实例研究。以渠县地区为非发达山地新农村建设研究的典型实例,分析总结渠县山地农村聚落分布的特点和现状,通过对山地地貌下农村聚落分布于地貌景观要素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提出具体规划思路和方法,对渠县的山地农村聚落总体布局进行规划,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科学指导与实践意义。
  第四部分则对本研究的结论进行总结。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