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型光伏电站逆变器并网控制策略及稳定性分析
【6h】

大型光伏电站逆变器并网控制策略及稳定性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绪 论

1.1 引言

1.2 大型光伏电站研究背景概述

1.3 大型光伏电站中并网逆变器的技术问题

1.4 大型光伏电站中并网逆变器研究综述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大型光伏电站工作机理分析

2.1 引言

2.2 大型光伏电站的拓扑结构及特点

2.3 大型光伏电站的等效建模

2.4 并网逆变器主电路关键技术参数设计

2.5 并网逆变器电流控制技术研究

2.6 仿真及实验验证

2.7 本章小结

3 光伏并网逆变器在非理想电网下的控制策略

3.1 引言

3.2电网不平衡时并网逆变器协调控制策略

3.3 非理想电网下逆变器并网同步算法的设计

3.4 并网逆变器在非理想电网下控制策略的具体实现

3.5 仿真及实验验证

3.6 本章小结

4 光伏并网逆变器无功与电压控制策略

4.1 引言

4.2 大型光伏电站并网电压稳定性分析

4.3 无功与电压协调控制策略的研究

4.4 算例仿真

4.5 本章小结

5 光伏并网逆变器稳定性分析

5.1 引言

5.2 电网阻抗影响建模

5.3 并网稳定性分析

5.4 仿真验证

5.5 实验验证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展开▼

摘要

在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新形势下,建设大型光伏电站是大规模利用太阳能的有效方式,也是优化能源配置和缓解雾霾天气的重要途径。但大型光伏电站通常建立在远离负荷中心、光照资源丰富的荒漠地区,光伏发电系统经过长距离输电线路与负荷连接。光伏电站存在并网电能质量低、电网电压波动越限等问题,而且当变压器与长距离输电线路等构成的电网阻抗较大时或者装机容量增加时,易引起光伏发电系统产生谐振,限制了光伏电站的规模化应用。为提高光伏电站的并网电能质量,增强光伏电站并网稳定性,论文围绕光伏电站和电网之间的相互影响机理,以光伏电站中的并网逆变器为研究对象,从光伏电站的等效建模以及并网逆变器在非理想电网下的控制、无功调压控制和并网稳定性方面探讨了并网逆变器面临的技术难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分析方法及解决方案。
  论文首先以863课题“大型光伏电站并网关键技术研究”所依托的国电蒙电40MWp光伏发电项目为例,通过对光伏阵列、并网逆变器以及输电网络电路模型的分析,建立了光伏电站的等效电路模型,指出光伏电站和电网之间以及各并网逆变器之间相互影响的关键因素在于电网阻抗。在此基础上,针对光伏电站并网逆变器LCL滤波器谐振和直流侧电压波动等问题,研究了并网逆变器在正常电网下的电流环优化方案,为并网逆变器后续问题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实际上各并网逆变器的接入点电压并不是理想的,为提高并网电能质量,论文分别从电网畸变不平衡和电网基频偏移角度进行了分析。针对电网畸变不平衡,分析了传统正序电流控制和有功恒定控制之间的矛盾,提出了并网逆变器在静止坐标系下的协调控制策略以及相应的正负序基波分量提取算法。针对电网基频偏移,分析了电流控制器谐振带宽抑制能力不足的缺点,并给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案。在上述基础上,提出了并网逆变器在非理想电网下的控制策略,即在保证并网电能质量前提下,通过调节电流控制指令中负序分量的权重,实现并网电流幅值不平衡和瞬时有功波动之间的协调控制。仿真与实验结果也验证了所提控制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针对光伏电站电网电压波动越限的无功调压问题,论文从电网电压稳定性角度出发,对光伏电站有功输出变化对并网电压的影响进行了量化分析。此外,归纳总结了并网逆变器在不同控制方式下的无功容量及其无功补偿局限性,提出了无功补偿装置为主、并网逆变器为辅的无功输出模式。在此基础上,依据电力系统无功与电压控制的基本思想,提出了适用于光伏电站的并网逆变器无功调压控制策略,并对具体实现方式、无功分配方案、光伏发电单元无功优化等关键问题进行了阐述。算例仿真也验证了所提无功调压控制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最后,针对光伏电站装机容量增加时或者电网阻抗较大时光伏发电系统的稳定性问题,论文将电网阻抗因素考虑到光伏电站并网逆变器电流控制中,通过对电网阻抗在各并网逆变器之间耦合效应的分析,建立了考虑电网阻抗影响的光伏电站等效电路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传统的频域分析法,从系统阻尼和开环传递函数两个角度,分析了电网阻抗对并网逆变器电流控制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等效电抗的影响要远大于等效电阻,等效电阻的增加会降低系统的稳态性能,而等效电抗的增加会严重减小系统的截止频率和稳定裕度,进而降低系统的动态性能甚至导致不稳定。对此,论文分别从光伏电站规划和并网逆变器电流控制角度给出了初步的解决思路。算例仿真和相关实验也验证了上述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