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金融业态深化、财政政策激励与区域实体经济增长
【6h】

金融业态深化、财政政策激励与区域实体经济增长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绪 论

1.1 研究的问题及背景

1.2 研究的目标及思路

1.3 研究的假设及方法

1.4 研究的内容及资料

1.5 研究的特色及创新

2 基础理论、文献综述与国际经验借鉴

2.1 基础理论

2.2 文献综述

2.3 国际经验借鉴

2.4 本章小结

3 金融业态深化、财政政策激励与实体经济增长的理论框架

3.1 金融业态深化、财政政策激励与实体经济增长的概念界定

3.2 金融业态深化、财政政策激励与实体经济增长的关系原理

3.3 金融业态深化、财政政策激励与实体经济增长的测度指标

3.4 本章小结

4 金融业态深化、财政政策激励与实体经济增长的现状及问题

4.1 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现状及特征

4.2 金融业态深化、财政政策激励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现状

4.3 金融业态深化、财政政策激励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问题

4.4 本章小结

5 金融业态深化、财政政策激励与实体经济增长规模

5.1 引言

5.2 金融业态深化、财政政策激励与实体经济增长规模的理论分析

5.3 金融业态深化、财政政策激励与实体经济增长规模的实证研究

5.4 本章小结

6 金融业态深化、财政政策激励与实体经济增长动力

6.1 引言

6.2 金融业态深化、财政政策激励与实体经济增长动力的理论分析

6.3实体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及技术进步率的测算与分析

6.4 金融业态深化、财政政策激励与实体经济增长动力的实证研究

6.5 本章小结

7 金融业态深化、财政政策激励与实体经济增长结构

7.1 引言

7.2 金融业态深化、财政政策激励与实体经济增长结构的理论分析

7.3金融业态深化、财政政策激励与实体经济增长结构的实证研究

7.4 本章小结

8 金融业态深化、财政政策创新促进实体经济增长的机制设计

8.1 金融业态深化促进实体经济增长的长效机制

8.2 财政政策创新促进实体经济增长的长效机制

8.3金融财政配合促进实体经济增长的长效机制

8.4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研的科研项目

C.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获奖情况

展开▼

摘要

论文是关于金融业态深化、财政政策激励与区域实体经济增长关系问题的研究。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基础,实体经济越强,综合国力的基础越坚实。没有实体经济的有效成长,经济社会就不可能健康持续发展。金融业态深化、财政政策激励与区域实体经济增长三者之间关系密切。实体经济是金融业态深化和财政政策激励的基础,没有实体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金融业态深化和财政政策激励就没有可靠的经济基础;金融业态深化与财政政策激励是实体经济增长的两个“引擎”,没有金融业态深化与财政政策激励及其有效协调配合,实体经济增长就没有动力。因此,系统地研究金融业态深化、财政政策激励与实体经济增长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研究的主要内容
  ①构建了金融业态深化、财政政策激励与实体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框架。对相关概念的定义及内涵进行了界定,分别建立数理模型分析了金融规模、金融结构、金融效率、财政分权、财政支出、税收优惠与实体经济增长之间的理论关系,确定了金融业态深化、财政政策激励及实体经济增长的测度指标。
  ②统计分析了金融业态深化、财政政策激励与实体经济增长的现状及问题。分别利用全国时间序列数据和省际面板数据分析了实体经济增长的现状、特征及区域差异;从社会融资规模和结构、财政分权和财政支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性、信贷资金和财政资金投放等方面分析了金融业态深化和财政政策激励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现状及问题。
  ③实证研究了金融业态深化、财政政策激励及二者配合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分别从规模、动力和结构三个视角出发,建立空间计量模型、静态面板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实证研究了金融业态深化、财政政策激励及二者配合对实体经济增长的影响。
  ④基于论文实证研究结论、结合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现实背景,设计了金融业态深化、财政政策创新及二者配合促进实体经济增长的长效机制,并提出了促进实体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2.研究的主要结论
  ①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实体经济呈快速增长趋势,但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和较大的区域差异。1978年以来,中国实体经济总量增长了近157倍,年均增长率高达15.46%,2014年实体经济总量已达551342亿元。2008年以前沿海地区实体经济年均增长率明显高于内陆地区和沿边地区,2008年以后内陆地区实体经济增长率高于沿海地区和沿边地区,呈现出“内陆经济崛起”新格局。实体经济空间相关性呈倒“U”型变动趋势,2008年达最大值0.353;2008-2010年间中国实体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呈明显的“V”型变动趋势。衡量实体经济区域差异的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和对数离差均值三个指数均较大,且集中在0.28-0.43之间波动。沿海地区、内陆地区和沿边地区实体经济总量之比为3.18:1.49:1,沿海地区实体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率明显高于沿边地区和内陆地区。
  ②金融业态深化和财政政策激励对区域实体经济增长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空间计量模型、静态面板模型、动态面板模型的回归结果表明,金融业态深化和财政政策激励两个变量的系数全部显著为正,说明二者对实体经济增长规模、增长动力和增长结构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金融业态深化程度和财政政策激励力度越高,实体经济增长越快。然而,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实体经济区域发展极不协调差距极为显著,二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不协调,三是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不协调,四是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不协调。
  ③金融业态深化与财政政策激励配合不协调显著地制约区域实体经济增长。空间计量模型、静态面板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的回归结果表明,衡量金融业态深化和财政政策激励配合的交叉项的系数全部显著为负,说明金融业态深化和财政政策激励配合对实体经济增长规模、增长动力和增长结构均具有负向作用,显著地制约实体经济增长。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在支持实体经济增长的实践过程中,财政手段和金融手段配合不协调,政策效率偏低。
  ④促进实体经济有效增长需要构建金融业态深化和财政政策创新及二者协调配合的长效机制。具体来讲主要包括9个方面:科技金融促进机制、多元金融协调机制、绿色金融服务机制、政府投资驱动机制、财政补贴引导机制、税费减免扶持机制、风险防范化解机制、资源成果共享机制和国有民营协同机制。
  3.研究的重要观点
  ①实体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没有实体经济的有效增长,国民经济就不可能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就不可能长期和谐稳定。全民重视实体经济和回归实体经济,促进实体经济有效增长才是发展硬道理。
  ②金融业态深化和财政政策激励是实体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促进实体经济增长不仅需要进一步提升金融业态深化程度和财政政策激励力度,更需要强化金融业态深化与财政政策激励的紧密合作与协调配合。
  ③金融业态深化既要加快金融产业市场化发展,又要坚持金融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金融业态深化必须以实体经济可持续增长为基础,实体经济增长必须依靠金融业态深化的有效支持,二者缺一不可。
  ④民营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的主体,是实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金融业态深化和财政政策创新要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优良环境,要促进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协调发展。
  ⑤强化技术创新既是实体经济规模扩张和动力转换的基础,又是实体经济增长绩效提升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金融业态深化和财政政策创新必须有效协调配合增强实体经济的科技创新动力。
  4.研究的政策建议
  ①根据实体经济发展需要加大基础建设有效投资。根据实体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因地制宜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增加有效投资,不能为创造GDP而盲目的增加无效投资或重复投资。
  ②完善区域产业政策加快实体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重塑传统产业的竞争优势;找准重点突破领域,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端制造业;多措并举推动服务业快速发展。
  ③增加研发经费投入提升实体经济科技创新能力。多管齐下提高财政金融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力度,创新实体企业科技研发经费管理模式,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经费的投入和运用管理。
  ④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实体经济人力资本存量。强化校企合作、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颁布大学生就业新政策,完善企业内部人才培养计划,加快实体企业人才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⑤深化对外开放与区域合作促进实体经济国际化。加快对外开放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加强对外开放基地和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国际区域合作,鼓励实体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