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明清巴渝地区宗族祠堂建筑特色研究
【6h】

明清巴渝地区宗族祠堂建筑特色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绪 论

1.1研究主题及范围

1.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3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

1.4论文探新

2 巴渝宗族祠堂的历史地理背景

2.1巴渝地区建筑的民族学背景

2.2巴渝移民与文化融合发展——移民本土化和传统社会形成

2.3巴渝地区宗族祠堂的历史发展背景

2.4小结

3 文化共同体——巴渝宗族祠堂的建筑形制特色研究

3.1宗族祠堂的选址与规模

3.2宗族祠堂的平面形制及其特点

3.3宗族祠堂的建筑功能空间特色

3.4小结

4 地域风俗——巴渝宗族祠堂的建筑营造特色研究

4.1宗族祠堂的地域营建特点——地域营造技术与宗祠建筑

4.2宗族祠堂的结构样式特点——宗祠的结构的地域多样性

4.3宗族祠堂的装饰工艺特点——地缘文化融合下的装饰

4.4小结

5 文化交融——巴渝宗族祠堂的形态生成研究

5.1地理气候环境与宗族祠堂——宗祠形制与地域环境

5.2巴渝经济环境与宗族祠堂——族田政策与宗祠发展

5.3巴渝政治组织与宗族祠堂——基层管理与伦理政治性

5.4民俗文化环境与宗族祠堂——聚族而居与聚祠而居

5.5建筑文化区的规律与宗族祠堂——地缘文化与宗祠形制

5.6巴渝宗族祠堂与会馆、庙宇异同——祠堂文化的拓展性

5.7小结

6 保护与修复——巴渝宗族祠堂的建筑文化价值与传承

6.1巴渝地区宗族祠堂建筑文化的价值

6.2巴渝地区宗族祠堂的现实困境与传承范式

6.3小结

7 结语:地缘性合力影响下的宗族祠堂建筑特色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传统宗祠作为民间祭祀活动载体,其遗存较多、分布也较广泛,也是地域物质建成环境的重要组成。传统宗祠建筑形制与营建技术厚植于其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与地域生产力、技术水平的发展,深刻的反映着地域的生活、生产习俗与方式、地域民风、民俗文化以及民间的审美、价值观念。基于封建伦理礼仪制度的传统宗祠建筑形制具有严格的礼制规范,空间形制相对固定,其建筑主要以院落为单元,以纵向院落组合为主,局部附以横向院落,建筑形制很好的适应于宗族的祭祀秩序与功能需要,同时在明清时期政府广泛推行的“族正制度”强化了宗族祠堂在民间的公共议事等基层管理的属性,拓展了宗祠建筑的功能也使得民间宗祠功能与空间不断扩展。
  传统宗祠空间承载了传统祭祀文化生活,见证了从严格的家祭到祠祭的演变历程,包含着多元的人地关系。巴渝地域文化作为外来移民文化与本土地域文化碰撞下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文化体系,具有文化的多元性与地缘特征。巴渝宗祠建筑作为乡土建筑充分反映出这种明显带有移民文化元素又同时包含着地域建筑形制与营建技术的文化特征,进而可以为地域乡土建筑的研究与创作提供最有力的的空间原型与营建技术参考。然而伴随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大量的巴渝宗祠不断面临着被荒废、被拆除等的风险,宗祠建筑作为地域文化符号,亟待开展相关研究与保护工作。
  论文通过七个部分进行研究,论文第一章主要列举了现有研究近况以及此次研究的范围界定,认为周边地区都深入开展了对于宗祠文化的研究,而巴渝地区的研究屈指可数;第二部分分析了巴渝地区宗祠的物质与精神的生成环境及发展动因;第三章研究宗祠建筑的建筑形制特征,并基于类型学分类法,对其从选址布局、平面形制、功能空间特色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总结其营建特征;第四章研究、梳理了巴渝宗祠建筑的地域营建技术、结构样式、装饰工艺特色,及其与建筑空间形态的关系,并归纳总结了不同营建技术所形成的典型宗祠建筑空间与形态;第五章对巴渝地区传统宗祠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梳理总结,揭示其建筑空间形制背后的地域文化因素;第六章对巴渝地区传统宗祠的文化价值与传承方式进行了分析,结合现阶段宗祠建筑保护的问题,整理并提出相关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第七章对论文的进行了梳理与总结,认为巴渝宗祠是基于地缘性合力影响下的特色建筑空间。本文结合实地调研希望能较为整体性地诠释巴渝地区传统宗祠建筑特色,并为巴渝宗祠建筑的传承与保护提供理论基础,为地域文化与乡土建筑的继承、发展提供可借鉴的依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