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准综合体”开发及设计研究——以“宅站共建”现象及评价切入
【6h】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准综合体”开发及设计研究——以“宅站共建”现象及评价切入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绪 论

1.1 研究背景

1.2 基本概念解析

1.3 研究对象、目的及意义

1.4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及开发实践现状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内容与框架

2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准综合体”基本概况

2.1 轨道交通站点“准综合体”特性分析

2.2 站点区域“节点-场所模型”及站点“准综合体”的模型应用

2.3 轨道交通站点“准综合体”类型分析

2.4 轨道交通站点与城市空间的关系

2.5 小结

3 案例分析——李子坝站“宅站共建”现象及使用后评价

3.1 案例背景——一个非典型案例的形成

3.2 李子坝“宅站共建”使用现状

3.3 使用后评价前期准备

3.4 使用后评价体系构建

3.5 使用后评价结果分析

3.6 小结

4 轨道交通站点“准综合体”开发

4.1 轨道交通线路、站点及开发三者之间关系

4.2站点“准综合体”开发模式可行性定性评价

4.3 站点“准综合体”开发关键问题

4.4 站点案例分析

4.5 轨道交通站点“准综合体”开发面临的难点及建议

4.6 小结

5 轨道交通站点“准综合体”设计

5.1 章节概述

5.2 城市设计层面

5.3 建筑设计层面

5.4 小结

6 精细化城市设计: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李子坝站

6.1 基本概况

6.2 综合分析

6.3 城市设计导则

6.4 精细化城市设计

6.5 小结

7 结 语

7.1 研究成果及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后续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展开▼

摘要

在提高土地利用率,推行存量开发已是业内共识的情况下,城市土地的集约化利用水平已成为衡量项目开发优劣的标准之一。轨道交通的迅猛发展不仅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出行方式,对城市空间发展及土地利用同样意义重大:轨道交通介入城市已建成环境,对周边的用地性质、产业布局及城市空间结构等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如何依托轨道交通站点对其周边城市空间进行不同定位的开发是当下值得探究的议题。
  不同类型的站点结合其周边不同的城市空间,应当有不同的开发应对策略。通常情况下,开发应对策略为商业性开发且开发规模较大。在日本、新加坡、中国香港等地已有较为成熟的经验。在旧城更新过程当中,很多站点周边的城市空间并不宽裕,而位于不能依托每个站点都形成规模较大的、功能多样的城市综合体,亦无此必要。同时在某地块上单一地建设轨道交通站点,对于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对周边居民在城市功能支持与服务,亦有不足之处。因而如何在用地相对狭小,同时满足一定程度上的功能复合性的条件下,提出轨道交通站点“准综合体”。这种建筑形式在部分城市的部分站点已有实现,如日本东京的大冈山站、中国香港的青衣站以及重庆的李子坝站。
  以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李子坝站为代表,通过实地调研了解李子坝站的使用现状以及使用人群的实际使用感受,获取使用人群对该特殊建筑形式的综合性评价,并提出轨道交通站点“准综合体”是否能成为一种开发模式。全文围绕这一主题,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①“研究背景”:在介绍了当下的现实背景及政策背景:即土地资源日益紧缺、轨道交通的迅猛发展以及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等相关规定出台的背景下,阐述了研究的缘起。对某些周边用地相对紧张、城市空间并不宽裕的站点,引入了新的研究视角,即轨道交通站点“准综合体”。
  ②“概念解析”:轨道交通站点“准综合体”的概念虽衍生于城市综合体及轨道交通站点综合体,但不同于以上二者。根据城市综合体及轨道交通站点综合体的传统定义,结合轨道交通站点“准综合体”自身特点,作者对其概念进行界定,作为后文的研究基础。
  ③“基本概况”:借助“节点-场所”模型研究轨道交通站点“准综合体”节点与场所双重属性之间的平衡关系,为后文分析具体站点的这两种属性如何达到理想状态作基础;借助轨道交通站点综合体的分类方法,对轨道交通站点“准综合体”进行分类,为后文分析站点的具体特性确立类型依据。
  ④“构建李子坝‘宅站共建’使用后评价体系”:首先介绍其形成的原因及目前的使用状况;实地调研李子坝站点,初步获取李子坝站“宅站共建”使用状况及使用者的实际使用感受。通过问卷调查,获取使用者较为关心的环境因素,并初步构建评价指标集;以“环境要素重要性”评分的方式对指标进行筛选,确立最终指标集;运用yaahp层次分析法软件计算各指标权重,构建使用后评价体系;以居民为评价主体对“宅站共建”进行满意度评价打分,获取最终综合性评价;分析评价结果及形成的原因;
  ⑤“开发可行性定性评价”:以建筑学视角,从与学科相关的的关键性问题出发,确立轨道交通站点“准综合体”模式开发可行性进行定性评价因子;选择重庆轨道交通部分站点,综合分析其轨道交通站点“准综合体”开发模式可行性。
  ⑥轨道交通站点“准综合体”设计:研究在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层面的具体设计原则和方法。前者主要研究轨道交通站点“准综合体”与城市交通系统及站点地区是如何联系的,后者主要研究轨道交通站点“准综合体”内部各功能子系统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以及各类功能空间的设计方法及设计要点。
  ⑦“精细化城市设计”:通过实地调研并结合李子坝“宅站共建”使用后评价,分析评价体系结果并对暴露出来的建筑本身及周边城市空间问题提出改善策略并进行优化设计。
  面对日益复杂的城市空间环境、土地利用率的亟待提高以及轨道交通的迅猛发展,轨道交通站点“准综合体”的提出为三者的关系提出了新的研究视角。李子坝“宅站共建”使用后评价使这一特殊建筑形式得到充分肯定,为轨道交通站点“准综合体”的开发可行提供了重要支持。希望轨道交通站点“准综合体”开发可行性的定性评价可以为城市空间环境、土地利用率、轨道交通三者联系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