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B因子早期预测创伤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
【6h】

B因子早期预测创伤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目录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试剂及仪器

1.2 方法

1.2.1病例选择

1.2.2标本收集

1.2.3实验方法

1.2.4 统计分析方法

结果

1. B因子实验结果

2.D-二聚体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附录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目的:
  探索B因子是否可以预测早期创伤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以便于骨科临床对其早期诊断、早期干预。
  资料与方法:
  1.自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收集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住院病人,严格按照入选标准以及排除标准的要求,髋关节置换和膝关节置换的患者入组。
  2.所有入组的病人在术前1天,术后1天、术后7天抽血。常规检测术前1天,术后7天D-二聚体浓度,检测术前1天,术后1天,术后7天血清B因子浓度。
  3.所有入组患者在术后5-7天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超全程,根据彩超的结果分为血栓组与非血栓组。
  4.记录使用抗凝药物的名称、剂量、使用天数以及并发症。
  5.统计学分析DVT的发病率、发病季节,不同抗凝药物发生情况的差异,DVT与B因子及D-二聚体的相关性。
  结果:
  1.本实验根据入选标准以及排除标准共纳入髋关节置换与膝关节的患者共70名,其中髋关节置换者为31例,膝关节置换为39例,以彩色超声多普勒作为诊断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依据,根据有无血栓,分为血栓组与非血栓组,其中血栓组共11例,包括女性8例,男性3例,年龄在51~86岁,平均年龄为70.27±13.43。非血栓组共59例,包括女性37例,男性22例,年龄在32岁~90岁,平均年龄为68.88±10.94。DVT在冬季发病率明显增高,在使用抗凝药物情况下DVT的发病率为15.71%,患者在年龄上、体重上无明显差异,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干预后DVT发生的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
  2.血栓组与非血栓组术前1天、术后1天和术后7天B因子浓度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栓组术前1天、术后浓1天和术后7天B因子浓度均较非血栓组明显高。血栓组组内自身比较,术后1天、术后7天与术前1天B因子浓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1天、术后7天B因子浓度较术前明显增高,增高的幅度分别是64.6%和72.68%。非血栓组的组内比较,术后1天、术后7天浓度与术前1天B因子浓度比较虽然有升高(p<0.01),但增高的幅度分别只是21.57%和36.35%。
  3.血栓组术前D-二聚体浓度与非血栓组术前D-二聚体的浓度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栓组较非血栓组增高。血栓组与非血栓组术后5-7天的D-二聚体浓度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栓组与非血栓组组内比较,术后与术前的D-二聚体浓度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浓度较术前均有增高。
  结论:
  1.B因子与创伤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存在密切联系,B因子对于早期预测DVT的发生具有特异性,可以作为骨科临床早期预测DVT的特异的指标,为临床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2.研究发现D-二聚体对DVT预测不是特异性指标。
  3.创伤后使用抗凝药物情况下,DVT发生情况明显下降,DVT的发生与季节有一定的联系,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对于预防DVT作用上无明显差异。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