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国债期货问题研究
【6h】

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国债期货问题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1.导论

1.1.本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1.2.本文研究框架

1.3.前人研究成果综述

1.4.本文的创新之处及研究难点

2.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及评析

2.1.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与利率风险评析

2.1.1.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概述

2.1.2.我国经济体系存在的利率风险

2.2.当前基准收益率体系存在的弊端

2.2.1.基准收益率形成主体市场化不足

2.2.2.基准收益率形成场所代表性不足

2.2.3.基准收益率期限结构合理性欠缺

2.2.4.形成基准收益率的市场机制不甚完善

3.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建立国债期货市场的必要性

3.1.国债期货可以促进基准收益率曲线的形成

3.2.国债期货可以有效管理债券利率风险

3.3.整合债券二级市场亟需推出国债期货

3.4.引入期货交易可以促进整体债券市场繁荣发展

3.5.国债期货有助于央行强化货币政策调控力度

3.6.国债期货为利率衍生品市场打开广阔发展空间

4.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建立国债期货市场的可行性

4.1.国债现货市场基本具备推出国债期货交易的条件

4.1.1.利率波动愈加剧烈

4.1.2.国债发行量稳步增长

4.1.3.国债交易量迅速增加

4.1.4.国债存量结构趋于合理

4.2.期货市场的规范发展为重建国债期货市场提供有力保障

4.2.1.法律法规与监管体制的完善为重建国债期货市场奠定制度基础

4.2.2.期货交易品种日益丰富为国债期货市场的建立奠定市场规模基础

4.3.导致“327”国债期货风险事件发生的主要因素已经基本消除

4.3.1.利率形成机制已有明显改观

4.3.2.期货市场风险管理制度已日渐完善

4.3.3.公司内控机制已较为完备

4.4.特别国债的发行增强国债市场的影响力

5.我国建立国债期货市场的风险因素与解决建议

5.1.建立国债期货市场的风险因素。

5.1.1.流动性风险

5.1.2.监管机制风险

5.1.3.理论研究准备不足带来的风险

5.2.建立国债期货市场的具体建议

5.2.1.进一步完善国债现货市场

5.2.2.建立和发展国债期货投资基金

5.2.3.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政府监管

5.2.4.加强国债期货的品种研究与人才培养

6.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展开▼

摘要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难点。在中国金融市场逐渐全面开放的大背景下,国际上利率、汇率的变动以及政治经济发生的重大事件,都在影响着中国经济以及金融市场。自2007年以来,由我国外汇占款导致的货币供给迅速膨胀,流动性过剩问题凸现,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过快,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连创新高,接近10%的恶性通胀警戒线,中国经济增长由偏快向过热转变的趋势愈加明显。迫于此压力,央行数次动用货币政策缓解经济热度。与此同时,由于巨额央票的发行、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连续上调,也致使经济体系蕴含的利率风险不断累积。
   这就在客观上迫切地需要产生一种规避利率风险,保证金融市场稳步运行,促进经济体系健康有序发展的金融工具。而国债期货作为发展最为成熟的利率期货品种,无论是在欧美等西方经济发达国家,还是在新加坡、香港等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都以其特有的经济功能适应了市场对规避货币利率风险的需要,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经济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国也曾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进行过国债期货交易的试点工作,虽然由于诸多内外部原因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但并不能盲目的认为国债期货这一利率避险工具本身有什么不可取之处。
   本文从我国利率体系的市场化进程切入,系统分析了利率风险之所在,基准收益率体系存在的问题,引出利用国债期货市场可以有效管理利率风险,并提出可以通过国债期货市场完善现有基准收益率体系。同时,本文在建立国债期货市场必要性的分析方面,拓展思路,紧贴国债现货市场,提出建立国债期货市场还存在促进债券二级市场整合、繁荣债券交易、加强央行利率引导力度等多重必要性。
   本文认为,我国推出国债期货的条件已基本具备。逐渐成熟的现货市场、规范发展的期货市场,对曾经风险事件的教训总结、以及特殊经济环境下特别国债的发行,都为国债期货市场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外部基础。但同时,也不能忽视潜在的风险因素,客观理性的对我国国债期货问题做出研究判断,才是本文最大的初衷。最后,本文在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当前建立国债期货市场的具体构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